不知道大家在看圖鑑或各式各樣的文獻的時候,有沒有被各種形狀的敘述搞得暈頭轉向呢?例如卵形跟寬卵形以及披針形差在哪兒呢?然後不同的文獻裡對這些形狀的定義似乎又不太一樣,那麼有統一的標準嗎?這回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如果各位經常查閱原始文獻的話,可以發現這些形狀的形容詞從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而一直沿用至今。但長久以來,這些形狀,更精確地來說,這些扁平形狀,缺乏統一且有系統的定義。有鑑於此,Systematic Association Committee for Descriptive Terminology於1962年發表兩篇文章,分別是Terminology of simple symmetrical plane shapes (Chart 1)Terminology of simple symmetrical plane shapes. (Chart 1a)。這兩篇文章將平面對稱形狀根據長寬比、最寬處位置及邊緣平直或彎曲,區分為不同的形狀。長寬比的級距則區分為7級,分別為>12:1、12:1-6:1、6:1-3:1、3:1-2:1、2:1-3:2、約6:5及1。可惜的是,這樣的定義似乎並未普及開來,因此還是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文獻上仍有些許定義上的差別。

此外,理論上這樣的扁平形狀適用於描述所有扁平的構造,例如葉片、托葉、花瓣、萼片等,但許多文獻上在介紹時都習慣放在葉片中介紹,這樣的做法容易誤導讀者將這些形狀理解為葉片專用的詞彙,但其實有更廣泛的應用,非僅用於葉片而已。

所以,扁平形狀其實是有系統性的描述及嚴謹的定義的,下次需要敘述的話,不妨找來參考吧!

本文於2019.4.2發表於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