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蘇鐵 (Cycas taitungensis) 被合併到蘇鐵 (C. revoluta) 大概是今年台灣的植物分類學界最重磅的消息了。過去普遍認為台東蘇鐵是台灣的特有種,形態上也和蘇鐵 (琉球蘇鐵) 也有一定的差別,但最近一篇從形態以及遺傳證據的研究卻告訴我們—台東蘇鐵其實就是蘇鐵,過去認為的形態差異其實存在一系列連續性的變異,而遺傳分析的結果也得到相同的結果。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何以前的研究會和現在的結論不同?
相信很多相關科系在上植物分類學講解裸子植物的時候,台東蘇鐵和蘇鐵的比較絕對是重點中的重點,也是少數人修完課還記得的內容之一。通常在課堂上,老師會介紹台東蘇鐵和蘇鐵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小葉平展不反捲,而蘇鐵的小葉則是如同種小名revoluta的意思,是強烈往內反捲的狀態。這樣的辨識方式相當容易執行,只要是在台灣的任何一棵蘇鐵,都可以遵照這個方式完美的分辨兩者的差異,輕鬆的鑑定二者。
過去蘇鐵與台東蘇鐵的鑑定多仰賴葉緣的反捲程度的差異來判斷,照片為採自日本九州的蘇鐵葉片標本 (典藏於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植物標本館TNS)
然而,分類學的劇情往往沒有這麼簡單。
這樣的辨識方式其實存在相當有問題,原因很簡單,這樣的區分方式忽略了蘇鐵的形態變異。長期以來,用來辨識的這個特徵其實只存在於台東蘇鐵與「園藝引進的蘇鐵」之間。蘇鐵很久以前就被引進栽培作為觀賞植物,加上繁殖容易,所以栽培的數量很多。許多園藝作物的引種來源都相當少,甚至是來自單一族群。這樣的特性使得栽培的蘇鐵的形態特徵相當單純,無法反映在野外的真實形態變異。近期發表的研究可以發現,作者實際比較了蘇鐵野外族群的葉緣反捲程度後,發現其實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反捲程度,與台東蘇鐵同樣葉緣平展的族群,除了台東以外,也存在於琉球群島北部的族群中,所以這並不是台東蘇鐵獨有的特徵。再加上葉緣反捲程度的連續性變異,說明在這個案例中,並非一個良好的分類特徵。作者也檢視了許多過去被認為有分類價值的特徵,但是這些特徵也無一例外的呈現連續性的變異。
那麼分子的研究成果又如何呢?其實親緣分析的結果台東蘇鐵並不是一個單系群,也就是說台東蘇鐵與蘇鐵的樣本呈現混雜的狀況。所以不論是形態還是遺傳的證據,都證明台東蘇鐵與蘇鐵兩者無法良好的被區分開來,應該視為同一種,而根據命名法規的規定,蘇鐵的發表時間較早,所以具有優先權,因此合併後的學名應該採用C. revoluta。
台東蘇鐵的這個案例說明這些平常被認為容易辨識或是研究透徹的類群,都可能存在必須釐清的分類議題,所以平常多關注身邊的植物,搞不好它的身世與來歷,還是需要被釐清的呢!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22.824158/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