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leaf in close up photography

綬草的花到底在轉什麼?

春天的草地上常見的蘭科植物—綬草 (Spiranthes sinensis)

相信常在戶外活動的朋友,在每年的清明節後,都有機會在平地的草地上看到綬草 (Spiranthes sinensis) 的蹤跡。看過綬草的人一定都對那個螺旋狀的花序印象深刻,它也因此有盤龍參的別名,仔細看的話,每株綬草的花纏繞的型式還不太一樣,有的整株花直挺挺的幾乎沒有螺旋狀的感覺,有的卻形成非常明顯的螺旋狀。這樣不同的花序型式究竟影響了什麼呢?

研究人員將單一花序的螺旋程度用兩朵花之間的夾角量化,角度越小的話表示這個花序的花越緊密,反之亦然。有趣的是,研究結果顯示授粉者訪花的次數隨著角度減少而下降,可以預期的是,結實率也因而下降。然而,同株自交的現象也因而降低了。反過來說,花朵間角度較大的花序,雖然訪花次數增加了,但是花序內的自交現象也增加了。因此,不同花序類型在這之間取得繁育成本和利益的平衡,不同型式的花序類型得以同時存在。

綬草的案例再次說明花序的立體型式變化影響授粉行為的可能性,而這樣的連結可能與被子植物花序的高度多樣性有關。

 

參考文獻:Iwata et al. 2012.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affects pollinator behaviour and mating success in Spiranthes sinensis (Orchidaceae).


brown game pieces on white surface

學名的斷捨離之術

這年頭相當流行各種整理術來整理與收納家中各種物品,還有好幾本以這個主題出版的熱門書,可見有效率的整理物品是這個社會上普遍的煩惱之一。說到學名也是一樣,當針對某個類群研究時,隨著研究的開展,會逐漸收集到越來越多相關學名,有效率的整理這些學名,對於往後的研究工作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基礎。

那麼要怎麼整理這些學名呢?在此提供個人認為相當有效率的方式,也就是以模式的異同來區分。將這些學名根據同模式 (homotypic name) 或是異模式 (heterotypic name) 區分開來。這麽區分之後,會發現這些學名以不同模式的方式變成一組一組的樣貌。各組學名表示的是基於同一組原始文獻與模式衍生而來的名稱。同模式學名的來源通常是由一個名稱,經由轉移至他屬或位階升降而來的不同學名,所以常有雙重引證 (double citation) 的特徵。而異模式名稱則多以新類群的方式發表,所以沒有雙重引證的「特徵」。

以下以闊葉麥門冬 (Liriope muscari) 為例,說明實際上執行時的狀況。
闊葉麥門冬的相關學名如下 (非全部):
Liriope muscari (Decne.) L. H. Bailey, 1929.
Ophiopogon muscari Decne., 1868.
Liriope graminifolia (L.) Baker var. densiflora Maxim ex Baker, 1879.
Liriope platyphylla F. T. Wang & T. Tang, 1951.
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var. densiflora (Maxim. ex Baker) C. H. Wright, 1903.
Liriope muscari (Decne.) L. H. Bailey var. communis (Maxim.) P. S. Hsu & L. C. Li, 1981.
Ophiopogon spicatus var. communis Maxim., 1871.

將這些學名根據上述的原則整理之後,成為以下這幾組:
1. Ophiopogon muscari Decne., 1868.
Liriope muscari (Decne.) L. H. Bailey, 1929.
2. Liriope graminifolia (L.) Baker var. densiflora Maxim ex Baker, 1879.
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var. densiflora (Maxim. ex Baker) C. H. Wright, 1903.
3. Liriope platyphylla F. T. Wang & T. Tang, 1951.
4. Liriope muscari (Decne.) L. H. Bailey var. communis (Maxim.) P. S. Hsu & L. C. Li, 1981.
Ophiopogon spicatus var. communis Maxim., 1871.

也就是說,往後在比較相關學名的異同時,僅須比較這幾組就可以了。找尋模式標本時,也能夠輕易地知道該找哪些學名的模式。

必須注意的是,雖然同模式學名通常有雙重引證 (double citaiton) 的特徵,但是在有替代名 (replacement name) 的情況下,由於此種狀況不需雙重引証,所以可能會被誤判為異模式學名,必須特別注意,例如以下這個案例:
Vincetoxicum chinense S. Moore 1875在轉移到Cynanchum時,由於該屬已存在C. chinense R. Br. 1810這個名稱,無法以保留種尾名的方式直接轉移,而必須另外取一個新的名稱。所以Hemsley另外取了C. mooreanum作為V. chinenseCynanchum的替代名。這種情況下,C. mooreanum的模式與V. chinense者相同,必須視為同模式名稱處理。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相當好用的學名整理術,你有其他獨門祕技嗎?歡迎在留言分享給大家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