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台上的住客001—鷹爪草屬搞分裂?

近年最流行的觀賞植物絕對是那些五花八門的觀葉植物,不管是天南星科 (Araceae) 植物還是各種蕨類,一時之間變成生活中不可少的單品,就連許多平常和園藝絕緣的朋友都有種個幾盆。不過這種觀賞植物的流行風潮中,有一類植物長期以來都有其支持者,那就是多肉植物。多肉植物的流行絕對和它們奇特的外觀脫不了關係,由於這類植物經常生長於缺乏水分的環境,所以植物體多半具有各種儲存水分的構造,例如肥厚的葉片或枝條。有別於一般觀賞植物經常以花為重點,多肉植物的欣賞重點通常也是葉片 (不過並不會被稱為觀葉植物),而肥厚的葉片給人一種可愛想捏爆的心情,絕對是療癒心靈的植物。

主流的多肉植物大約包括仙人掌科 (Cactaceae)、景天科 (Crassulaceae)、番杏科 (Aizoaceae)、夾竹桃科 (Apocynaceae)、馬齒莧科 (Portulacaceae) 等常見的類群,而單子葉植物的鴨跖草科 (Commelinaceae)、阿福花科 (Asphodelaceae)、天門冬科 (Asparagaceae) 中也有不少流通的種類。其中阿福花科的鷹爪草屬 (Haworthia) 算是其中種類較多、也最多人栽培的植物之一。鷹爪草屬又名十二之卷屬、瓦葦屬 (和蕨類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的Lepisorus同名),全屬約有60種植物,都分布於非洲南部的南非、納米比亞及莫三比克等國家境內,以好望角西部為其多樣性中心。過去本屬長期被置於廣義的百合科 (Liiliaceae s.l.) 中,但是隨著近年對於百合科親緣關係的了解,鷹爪草屬多半與蘆薈屬 (Aloe)、萱草屬 (Hemerocallis) 等被置於刺葉樹科 (Xanthorrhoeaceae) 或阿福花科 (Asphodelaceae) 中。不過因為長期以來的傳統使用習慣,在多肉栽培者間習慣使用「百合」來代稱本屬植物 (雖然鷹爪草屬並非廣義百合科中唯一的多肉植物)。

鷹爪草屬植物通常具有相當肥厚的葉片,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鷹爪草屬為Duval發表於1809年的新屬,屬名源自於英國植物學家A. H. Haworth,模式為H. arachnoidea。在這之前,鷹爪草屬的多數種類都被置於蘆薈屬內,可能是植株的生長方式和蘆薈很類似吧!鷹爪草屬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莖極短,使螺旋狀排列的葉片排列為蓮座狀。除了少數種類外 (如H. blackburniaeH. wittebergensis),葉片通常十分肥厚。葉片也是本屬植物變異最大也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根據葉片的形態不同,愛好者習慣將本屬植物分為軟葉以及硬葉兩類。前者指的是葉片肥厚、通常半透明、先端或側面具有大小不等的透明透光部位 (稱為窗),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種類如:玉露 (H. cooperi)、寶草 (H. cymbiformis)、或水牡丹 (H. bolusii) 等。而後者指的是葉片非常堅硬、通常不透明且不具窗的種類,代表性的種類如:琉璃殿 (H. limifolia)、尼古拉 (H. nigra)、或是群鮫 (H. parksiana) 等。不過這樣的劃分其實是概念性的,實際上很難把所有的種類都二分法的歸類到某一類。

軟葉類的鷹爪草屬植物通常具有半透明的葉片 (圖為H. blackbeardiana)

硬葉類的鷹爪草屬則具有堅硬且不透明的葉片 (圖為小天狗Haworthia sp.)

相對於葉片的多樣性,鷹爪草屬植物的花就沒有那麼多變,這屬植物的花通常是綠白色,多朵排列為總狀花序、具有6枚花被片、花兩側對稱且略為兩唇形,基部略合生為花被筒。研究者將鷹爪草屬根據花的形態分為三個亞屬,即subg. Haworthiasubg. Hexangularessubg. Robustipedunculatae。其中subg. Haworthia的花基部橫切面為三角形、花柱彎曲,另外兩個亞屬的花基部為六邊形或略呈橢圓形,花柱直,差別在於subg. Hexangulares的花被筒彎曲、基部漸狹,而subg. Robustipedunculatae的花被筒直、基部平截。三者的形態比較見此處最下方的繪圖。

然而,鷹爪草屬的分類地位在近幾年的研究中不斷受到挑戰,許多研究均指出鷹爪草屬不是一個單系群,在親緣關係樹上與許多蘆薈屬的植物混雜,形成多系的關係。這些研究多半確認應爪草屬主要區分為三支,而這三支正好對應到上述的三個亞屬。因此,有研究者將上述的三個亞屬提升為屬,即Haworthia (=subg. Haworthia)Tulista (=subg. Robustipedunculatae) Haworthiopsis (=subg. Hexangulares),但有學者認為這樣的處理言之過早,許多證據還不是很齊全,建議仍將這些種類先以傳統的單屬概念處理,不過仍有許多研究已經沿用這種新的屬的分類方式。

上一次和這一次的文章都不約而同的談到來自非洲的植物,這片過去在教科書上被視為貧瘠且黑暗的土地,其實孕育了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美麗植物。鷹爪草屬是讓很多人掉入多肉植物坑的元兇之一,這屬植物除了讓人目眩的外觀形態,還有更多的分類和生態議題值得討論,未來將有更多的文章陸續介紹這群多變且迷人的植物。

Bayer, M. B. 1999 Haworthia Revisited

Manning et al. 2014. A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Generic Classification of Asphodelaceae subfamily Alooideae: A Final Resolution of the Prickly Issue of Polyphyly in the Alooids?


green bamboo on buckets

不是那個萬年青的萬年青

從古至今,人們總愛用植物裝飾生活空間,不管是插花或是盆栽,再到庭園乃至公園的花草樹木,大概都屬於這類用途。這樣還遠遠不夠,人們偏偏還要把植物取一些感覺有正面意象的名稱,但是植物百百種,有正面意象的字詞也就那些,所以難免會撞名,因此很多植物的俗名中有梅蘭竹菊松柏,壽松、君子蘭、百子蓮、文竹、風雨蘭已經不稀奇,像松紅梅這種一次出現兩個的大有所在。不過其中最浮濫的大概就是萬年青了,不信去google一下,看看這個名字可以找到多少種植物。

百子蓮的花序有大量紫色的花,應該也是其名稱由來

眾多名為萬年青的植物裡,偏偏有個最冷門的,卻是臺灣的原生植物,那就是渡邊氏萬年青。渡邊氏萬年青 (Rohdea watanabei) 是早田文藏根據渡邊龜作 (Watanabe K.) 於新竹鵝公髻山採得標本,發表於1915年出版的臺灣植物圖譜第五卷。發表後,這個種類的學名歷經更迭,在屬的位階曾被轉移到外觀近似的CampylandraTupistra,種的位階上更曾被認為與產在日本的日本萬年青 (R. japonica) 同種。不過根據日籍學者田中教之對本屬植物的研究,認為本種與產在中國的萬年青 (R. chinensis) 的形態接近,應該視為同種處理。但是R. chinensis這個學名在法規上的優先權低於R. fargesii,因此目前這個類群正確的名稱為R. fargesii

萬年青屬於中大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狹長略帶肉質的葉片叢生於粗壯的根莖先端,整體造型相當特別。開花時,黃綠色的花序自植株中央抽出,著生數十朵黃綠色的花,花朵會散發濃烈腐爛水果的氣味,可能是吸引授粉者的手段之一。此外,花朵隨著開放時間的拉長,在凋謝之前會逐漸轉變為橘紅色。子房在授粉之後,會生長為橘紅色的漿果。在臺灣,萬年青主要分布於中北部的中海拔山區,經常生長於相當陰暗的森林下層,加上暗綠色的葉片,使得本種呈現難以發現、非常低調的狀態。

萬年青生長於森林下層陰暗的環境中,具有叢生、修長的深綠色葉片

萬年青的黃綠色花序由植株中央抽出,著生大量無柄的黃綠色花,開花時散發濃烈的腐爛水果氣味

而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萬年青又是什麼呢?其實那是一種產於非洲的龍血樹屬 (Dracaena) 植物—D. sanderniana。這個種類原生於非洲中部,包括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和安哥拉等地區。從inaturalist上的少數觀察記錄可知,這種植物也生長於森林底層相當陰暗的環境,因此也不難想像為什麼可以栽培在室內這種光照極為不足的環境中。也因為這樣,在臺灣很難看到它開花,除了光照不足的原因外,許多栽培方式都以純水耕的方式進行,容易造成營養不足,所以很難開花。偶而可以看到栽培於室外的盆栽,這種栽培方式較容易開花。此外,由於本種被賦予的正面形象,有人將本種作為祭祀時使用的植物之一,甚至用在野外祭祀使用。筆者就曾經在蘭嶼大天池的池畔見過本種被栽培在池邊,雖然本種在臺灣的開花結果紀錄尚少,但本種容易由莖節生根無性繁殖,因此仍然不宜在野外栽培,以免成為另一個潛在的入侵種。

由於栽培方式的緣故,萬年青在臺灣開花的狀況並不普遍。其花朵形態相當特殊,總狀花序上密集生長的花具有相當長的花冠筒

蘭嶼大天池畔的萬年青,當然不是原生的那種。攝於2020.3.30

萬年青對臺灣的民間來說是個具有好意頭的植物,只是這種常見的植物是來自遙遠的非洲,反而人們對於原生的萬年青相當陌生。兩種植物皆有終年長青的特性,如果可以把原生的萬年青栽培為觀賞植物,讓人們更加認識這種特殊的植物,或許也是美事一樁。

萬年青/幸運竹在原生地的照片 https://www.inaturalist.org/observations/55590656

Deng, Y.F. 2017. Rohdea fargesii, the correct name for Rohdea chinensis (Asparagaceae). Phytotaxa 302: 298-299. 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302.3.12

Damen, T. et al.2018. Taxonomic novelties of African Dracaena (Dracaenaceae). Blumea 63:31-53. https://doi.org/10.3767/blumea.2018.63.01.05


orange tomatoes

植物到底有多少種髮型?

不管是誰,只要對植物有興趣,在認識植物的過程中,一定會被各種毛 (Trichome) 搞得很累,舉凡毛的種類、模擬兩可的密或疏被毛、毛的生長位置等,一一辨識與釐清的過程實在讓人頭大。這點不僅深深困擾愛好者,對於研究者來說,毛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毛常在不同類群之間提供一定程度的變異,但是毛的變異常在類群之間具有多少的重疊,讓人難以捉摸。再加上毛幾乎沒有系統化研究的文獻可供參考,所以通常只能採取非常保守的方式描述。而這種方式,其實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毛應用於分類研究的價值,也難以真正反應毛的生態功能。

去年來自美國的研究者Watts和Kariyat發表了一篇報告,試圖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認為過去有關毛被物的研究的困難之處在於傳統上對毛的分類僅有腺毛和非腺毛兩大類,但這樣粗略的分類沒辦法有效的了解其類型和功能;其次,詳細觀察毛的形態需要昂貴的儀器和困難的技術;最後,取得毛的形態、大小和密度需要密集且詳盡的工作流程。因此,他們試圖以一套系統性的方式,解決上述毛在研究上的困難。他們選擇的研究對象是茄屬 (Solanum) 植物,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屬,約有3000種以上的植物,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這屬植物具有相當高的毛被物多樣性,過去也有許多相關研究,因此相當適合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取樣了14種茄屬植物,包括野生的種類以及人為栽培的作物。利用桌上型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植物葉片上的毛,比較特別的是,有別於過去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觀察流程,需要將葉片進行一定程度的前處理,這個研究的新鮮葉片不經任何處理,在新鮮狀態就直接上機觀察,紀錄毛的種類並量測其密度和尺寸。對於毛的分類部分,作者先廣泛地收集過去茄屬毛被物的的相關文獻,並且統整過去使用的術語與定義,用來分類不同的毛被物類型。

研究人員於14種茄屬植物中發現的主要的20種毛被物類型。其中A-E為星狀非腺毛、F-L為單一非腺毛、M-T為腺毛。credit: Watts and Kariyat 2021

研究結果將毛的種類分為3大類共20種類型的毛,包括星狀非腺毛 (5種)、單一非腺毛 (7種) 以及腺毛 (8種)。每個種類的毛又可以分為數個不同的亞型,而這些所有的毛被物類型加起來,竟然高達57種之多 !(有興趣知道是哪57種的話可以參考文章的表3)。這個研究顯示過去或許完全低估了毛的多樣性,但由於毛的變異太大,加上文獻的混亂,造成學者對毛的研究敬而遠之。本研究雖然研究的類群不多,但是在毛的研究上確立了一定的研究流程,再加上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普及,使得精確辨識毛的形態與分類變得相對容易。除了茄屬植物以外,許多其他類群都有相當多樣化的毛,若能使用這種方式系統性的研究這些毛,或許可以對這些毛的變異以及其生態功能有更好的認識。

Watts, S. and R. Kariyat 202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ichomes shows enormous variation in shape, density and dimensions across the leaves of 14 Solanum species.


植物的分類位階有多少個?

這標題乍看之下是不是很莫名其妙呢?分類位階 (rank) 這種基本的概念應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才對,有必要為了它寫一篇文章嗎?難道是小編已經江郎才盡沒東西硬湊嗎?

當然不是 (好啦我承認有一點)。

最近因緣際會之下重看了法規的第一章,很有趣的是,法規在這方面的規定滿細的,包括主要、次要階級、建議的縮寫等。例如:

3.1 分類群的主要階級由高至低為: (kindom, regnum)、 (division或phylum, divisio or phylum)、 (class, classis)、 (order, ordo)、 (family, familia)、 (genus, genus) 和 (species, species)。因此,每個種必須隸屬於某個屬,而屬則於某個科,以此類推。

備註1: 屬和其他屬下位階必屬於某個屬,而種下類群則必屬於某個種,因為這些名字係屬組合名 (combinations)(21.1, 23.1和24.1條款),但此規定不適用於屬以上的未定位階 (incertae sedis) 的類群。

4.1 分類群的次級位階由高至低為科屬間的 (tribe, tribus)、屬種間的節 (組)(section, sectio) 和 (series, series) 以及種下的變種 (variety, varietas) 和 (品型)(form, forma)。

4.2 若對分類群的數量有更多需求,可在主要和次級位階前加上sub- (亞) 的字首。因此一生物可歸屬於以下由高至低的位階:界、亞界、門、亞門、綱、亞綱、目、亞目、科、亞科、族、亞族、屬、亞屬、節 (組)、亞節 (亞組)、系、亞系、種、亞種、變種、亞變種、型 (品型)、亞型 (亞品型)。

備註1: 無論次級階級 (4.1條款)是否採用,由主要階級 (3.1條款) 加上「亞」而來的位階都可使用。

擬則5A.1 為了標準化的目的,建議使用下列縮寫:綱 (cl., class)、目 (ord., order)、科 (fam., family)、族 (tr., tribe)、屬 (gen., genus)、節 (sect., section)、系 (ser., series)、種 (sp., species)、變種 (var., variety)、型 (f., forma)。添加字首sub-或雜交字首notho-而來的類群,應該在縮寫前加上字首,例如亞種 (subsp., subspecies)、雜交種 (nothosp., nothospecies),但亞屬 (subg., subgenus) 不可縮寫為subgen.。
從法規的規定看來,能夠使用的階級應該就是主要+次要,再加上兩者加上sub-字首的這24個,不過法規也提到:

4.3 在不引起混亂或錯誤的前提下,階級可任意插入或添加。

所以,本法規中雖然沒有訂定超科 (superfamily) 這樣的位階,但這類位階還是可以使用,Takhtajan系統中經常使用超目 (superorder) 的位階,例如木蘭超目 (superorder Magnolianae)。

本文最初於2020.5.14發表於同名專頁


multicolored codes

學名到底發表在哪裡?談如何尋找原始文獻

記得在很久以前我們有談過一個學名的合法要件,除了指定模式標本之外,還要有特徵描述或引用先前的特徵描述,如果在2012年之前,那麼還必須用拉丁文描述才算數。因此這些描述對於研究者來說,擁有與模式標本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通常看到模式標本的難度更高一點)。

因此,如何找到原始文獻,就成為分類學家的必備技能了。還好現在有許多機構都有系統性的整理這些資料,讓這件事的難度降低非常多。這邊我介紹2個我比較常用的網站。

1. Tropicos

Tropicos是密蘇里植物園根據其過去數十年來的資料建構而成,除了學名的原始文獻外,還可以連結到各大線上標本資料庫,例如巴黎自然史博物館 (P)、紐約植物園 (NYBG) 等,除了文獻外,也可以找到一些標本。在進到這個網站時,左邊會出現兩個搜尋欄位,上面那個是學名的欄位,而下面的是俗名。學名直接輸入就可以搜尋,搜尋後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

第一,如果該學名下沒有其他變種,那就會直接顯示該學名的資訊 。如果該學名下有其他種下分類群,那麼就會顯示另一個頁面,列出所有曾發表的種下分類群,找到需要的點進去就會進入詳細資訊的頁面了。
進入詳細資訊的頁面之後,上方會出現學名以及命名者,還會有許多標籤。下方會有作者 (Author)、發表 (Published In)、高階分類群 (Higher taxa)、計畫 (Projects)、俗名 (Common names) 等資訊。其中發表就羅列該學名的原始發表文獻,包括該文獻的縮寫和全銜。如果該文獻有收錄在Botanicus.org或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BHL),那麼還可以直接點圖示連結過去,就可以得到原始文獻。

其他的上方標籤有些還滿實用的,例如同物異名 (synonyms) 或接受名 (accepted names),這兩個點進去可以看到有哪些學名在哪些文獻被列為本學名的同物異名,或是本學名在哪些文獻被併入同物異名等。有關接受名的部分,可參考本專頁的另一篇文章「Accepted names真的可以accept嗎?」。

Tropicos的查詢結果會顯示多種資訊,包括命名者全名、基礎名、所處分類位階等

2. 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 Index (IPNI)

IPNI是另一個可以搜尋文獻出處的網站,與Tropicos不同的是,IPNI只提供文獻出處,沒有其他相關連結。在網站的左邊有許多選項,包括植物名 (plant names)、作者 (authors)、文獻 (publications) 等,最常用的是植物名的項目。點進去之後,可以看到很多搜尋欄位,包括上方的快速搜尋 (quick search)、以及下方的完整搜尋 (full search)。快速搜尋可以直接搜尋學名,但需要完整輸入。下方的完整搜尋,可以輸入科 (family)、科內 (infrafamilial)、屬 (genus)、屬內 (infrageneric)、種 (species)、種內 (infraspecific) 等。這邊的輸入方式是各位階的學名分開輸入,例如要找Polygonatum odoratum var. pluriflorum,那麼genus的欄位輸入Polygonatum,species的欄位輸入odoratum,infraspecific的欄位輸入pluriflorum,如此就可以找到需要的資料。如果只輸入前兩項,那麼就會列出曾發表的所有種下分類群。點進去詳細訊息的頁面後,學名下面就會列出原始文獻出處。

同樣的學名在IPNI上的查詢結果,可以看到兩者提供的資訊有點出入

這麼看起來,IPNI的訊息量不如Tropicos,為什麼還是需要它呢?因為相對於Tropicos而言,IPNI收錄的學名更多。所以在實務上,我通常會先在Tropicos搜尋,如果找不到再到IPNI找。

以上就是兩個我比較常用的網站,其他還有一些網站也有同樣的功能,但操作和資訊通常不如上述兩者,我就很少用了。

本文最初於2018.9.20發表於同名專頁


assorted flag lot

全等號跟等號有什麼不一樣?

有關模式標本與學名的問題是分類學研究中經常遇到的,不過常常在閱讀文獻的時候就遭到許多符號和縮寫的無情攻擊,造成看文獻時濃濃的厭世感。本次要解說的就是其中一種,等號 ( = ) 和全等號 (≡) 是很常見的符號。

等號和全等號是與模式相關的符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當你在某篇分類學訂正的文獻中,看到某個種類的同物異名多如牛毛,但我們關心的是,到底哪些學名是同模式異名 (homotypic synonym),哪些是異模式異名 (heterotypic synonym) 呢?

很簡單,如果作者有使用這組符號的話,全等號代表的是同模式異名,而等號表示的是異模式異名,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誰是誰,有多少模式標本要找。過去經常使用的方式是以種小名的一致性來猜測,因為同模式異名的來源經常是位階變更或是屬間轉移的產物,因此從雙重引證的引用方式大致可看出哪些學名是源自於同樣的模式,而哪些不是。但遇到無法轉移而直接取新名稱的時候 (替換名的狀況),這樣的判斷方式就變得不那麼好用。因此如果作者有用這兩個符號標示的話,那就會方便許多。

本文最初於2020.4.29發表於同名專頁

 

 


green and blue rope on brown wooden fence

餐桌上的植物第一彈!!令人又愛又恨的茴香

嗨,這是餐桌上的植物,是這個粉專的一個新的系列,主要是想寫一點在餐桌上會出現,但容易搞混的植物們。會產生這個系列的想法,就跟今天的主題茴香有關。

繖形科 (Apiaceae/Umbelliferae) 植物作為蔬菜的種類,常引起人們強烈的好惡,例如香菜 (Coriandrum sativum) 或是本文主角的茴香。我個人對於茴香的味道是相當厭惡的,對我來說它有一股聞起來很像塑膠燒焦的味道,並不好聞。但奇特的是,我身旁喜愛這種蔬菜的朋友還滿多的,他們都會說這個味道很好聞,雖然我不能理解,但大概就像我覺得香菜真的滿香的一樣吧!

green plant in close up photography

你喜歡香菜嗎?香菜是芫荽屬的一年生植物,經常用於各種料理中作為佐料,近年的研究發現,對香菜氣味的喜好可能與遺傳有關。

這麼說來,我應該對於茴香深惡痛絕,但怎麼又會專門寫一篇來介紹呢?絕對不是因為我突然愛上這個味道而每天狂吃,只是因為有一天,我發現茴香這個俗名也太常見,而且也太多莫名其妙的種類了,例如大茴香、小茴香、安息茴香、洋茴香,真是太誇張了。你知道,分類學家對於這種看似很混亂的植物名稱都有想要解開的屬性,所以我就稍微收集了一點資料,寫成這篇文章。

說到茴香,一般指的是菜市場裡面賣的一束束葉片深裂為線形的蔬菜,但這個其實是Dill,中文常譯為蒔蘿,學名為Anethum graveolens,是蒔蘿屬中唯一的成員。

蒔蘿在台灣的菜市場中也稱為茴香,綠色細裂的葉片有強烈的氣味

而茴香又可以指另一種蔬菜,即Fennel,中文通常直接稱為茴香,亦有人稱之為小茴香甜茴香,不過小茴香其實又是孜然的別名 (見下文)。本種與蒔蘿的形態類似,兩種都有非常細裂的葉片,差別在於蒔蘿的植株基部不膨大,果實扁平,葉片不帶有八角的香味。而茴香的植株基部膨大,葉片帶有八角的香氣,種子有稜。

茴香與蒔蘿非常類似,差別在於本種具有膨大的基部,而蒔蘿則無

上面說到小茴香,這個名稱其實常用於稱呼孜然 (Cumin, Cuminum cyminum),孜然粉就是由孜然的果實磨成的粉。孜然又稱小茴香、安息茴香或阿拉伯茴香。孜然一般以粉狀的產品出售,果實形態與茴香類似,但稜線較淺。

大茴香的情況稍微複雜了點,這個名稱可以稱呼2種植物,一種是八角 (Star anise, Illicium verum),另一種則是茴芹 (Anise seeds, Pimpinella anisum)。八角我們一般都不陌生,屬於生活中很常用到的香料,而茴芹的果實有業者進口種子作為烘焙材料販售。此外,本屬在台灣有2種原生植物,一種是產於高山的特有種玉山茴芹 (P. niitakayamensis),另一種是產於低海拔的三葉茴芹 (P. diversifolia)。此外,茴芹亦可稱為西洋茴香、洋茴香或歐洲大茴香。

另外葛縷子 (Caraway, Carum carvi) 亦稱為凱莉茴香或藏茴香,在台灣可買到乾燥的果實或果實磨成的粉。

以上就是幾種中文名稱中有茴香二字的蔬菜或香料,單看中文名稱確實是非常容易讓人搞混,所以建議可以配合英文俗名甚至是學名來記憶比較不會搞混。餐桌上的植物,我們下次見~

以下是一些維基百科中的頁面:
1. 蒔蘿 [蒔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94%E8%98%BF)
2. 茴香 [茴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B4%E9%A6%99)
3. 孜然 [孜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C%E7%84%B6)
4. 八角 [八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8%A7%92)
5. 茴芹 [茴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B4%E8%8A%B9)
6. 葛縷子 [Caraway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away)

本文最初於2019.4.24發表於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