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爾摩沙之名

說到第一個被發表的台灣植物種類的話,有許多研究都指出是由Hooker於1852年發表的蓪草 (Aralia papyrifera=Tetrapanax papyrifera)。那麼,如果換個問題,「第一個以台灣之名發表的植物」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線上資料庫的結果來告訴我們。根據搜尋的結果,第一個以Formosa為尾名的植物發表於1866年,係由時任英國外交官的Hance發表的翻白草 (Potentilla formosana=P. discolor)、楓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紅子莢蒾 (Viburnum erosum var. formosanum=V. formosanum) 以及台灣石楠 (Photinia villosa var. formosana=P. lucida)。這四種植物都由Oldham採自淡水附近,為海岸或淺山地區的植物。其中翻白草早已消失於淡水地區,也算是一個歷史的見證吧!

如果是Taiwan的話,那結果又是什麼呢?相當出人意料的,最早以Taiwan當做尾名的是台灣溲疏 (Deutzia crenata var. taiwanensis=D. taiwanensis),由俄國植物學家Maximowicz發表於1867年的一篇東亞的八仙花科植物專論中。有趣的是,作者引證的標本同樣是Oldham採自淡水附近,這是巧合嗎?我不知道,但有可能。順帶一提,在種階最早用Taiwan作為尾名的是赫赫有名的台灣蘇鐵 (Cycas taiwaniana),由Carruthers發表於1893年。

最後有一個有趣的問題要考考大家,地名後綴-ensis或-ense與屬名的性別有關,前者用於陽性和陰性屬名,而後者用於中性屬名。問題來囉,台灣唯一一個以formosense發表於種位階的學名,是哪一個呢 (因轉移產生的種尾名變化不計的話)?而發表於變種階的又是哪一個呢?

本文最初於2021.1.13刊登於同名專頁


macro shot photography of tree during daytime

椴樹啊椴樹,你到底為什麼會跟菩提樹扯在一起呢?

這次的主題嚴格來說跟分類沒什麼關係,而是比較偏向民俗與音樂的範疇,不過這之中植物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我個人覺得相當有趣,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在我小學的音樂課本裡,一定有這麼一首歌叫菩提樹,歌詞的開頭是「井旁邊大門前面,有一棵菩提樹。」在「我誓永遠不歸返,我誓永不歸返。」結尾,整體是一首滿勵志的歌曲。不過你知道嗎?其實長期以來,我們都搞錯原作的歌詞所要表達的意思,這首歌的名稱也不是菩提樹,而是椴樹。

我們先來看看植物的部分,這首曲子的來源是德國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連篇藝術歌曲「冬之旅 Die Winterreise」中的第五首「椴樹 Der Lindenbaum」。椴樹 (Tilia) 在這裡表示的是故事的主人翁小時候的回憶,這對多數的德國人來說是一種家鄉、鄉愁的象徵,也有許多跟椴樹有關的傳說,而菩提樹 (Ficus religiosa) 原生於亞洲,相較於椴樹來說,更不可能是舒伯特會使用的素材。那麼椴樹是怎麼變成菩提樹的呢?這可能是跟日本有關。這首歌的中文歌詞,並不是從德文歌詞直接翻譯而來,而是從日文歌詞而來,在日文裡,椴樹也被稱為菩提樹,所以歌名才因而變成菩提樹。仔細想想,菩提樹跟椴樹的葉片是有點類似,搞錯是很有可能的事。

而這首曲子的故事,是訴說因為失戀大受打擊的男主角,獨自走著走著,來到了小時候常遊玩的椴樹下,此時頭上的葉片因為風吹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彷彿在告訴主角,來我這裡可以獲得安息。這裡象徵的是死亡可以獲得解脫,有興趣的話可以聽音樂搭配翻譯的歌詞,很能感受到作者所營造的氣氛。但主角有沒有理會樹的呼喚呢?答案是沒有,在連篇歌曲的後半還有一首「客棧 Das Wirtshaus」,這邊的客棧其實是墓園,但連客棧都滿了,主角想死卻不能死,作者想表達的孤獨感,實在是非常的強烈。

本文最初於2018.7.11發表於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