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看標本 番外篇] 破門草事件與《植物學家》

破門草事件是一個在日本的植物學史上相當有名的事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學者對於「日本人發表日本植物」的重視程度。

事件的關係人包括在野學者伊藤篤太郎、東大教授矢田部良吉、以及俄國植物學家馬克西莫維奇 (Carl Johann Maximovich)。伊藤篤太郎(1865-1941)是一名本草學者,也是東京大學教授伊藤圭介(1803-1901)的孫子。當時,伊藤篤太郎為在野的植物學者,獲准進入東京大學植物學教室。在那個時代,植物學研究的各種資料不如現在普及,幾乎所有重要的文獻和標本等研究資源都嚴格的典藏在大學裡 (說是封印也不為過),尤其是像東京帝國大學這樣的研究前線。因此,能夠獲准進入大學中查閱資料,對在野的學者來說,是很重要且難得的狀況。

伊藤篤太郎的叔父伊藤謙(1851-1879)於1875年(明治8年)在信州戶隱山 (即今日長野縣戶隱山) 採集了一種植物並栽植於小石川植物園。伊藤篤太郎在1883年(明治16年)將此標本寄給俄國植物學家馬克西莫維奇,馬克西莫維奇在1886年於俄國學術期刊《Bulletin de l'Academie Imperiale des Sciences de St-Petersbourg》(聖彼得堡帝國科學院通報), 將此種植物發表為一小檗科、八角蓮屬的新種,命名為Podophyllum japonicum T.Itô ex Maxim.。

戶隱草

東京大學植物學教室的矢田部良吉(1851-1899)教授於1884年(明治17年)也在戶隱山採集了同種植物,並同樣的栽植於小石川植物園。該植物於1886年(明治19年)開花,矢田部教授於1887年(明治20年)將標本寄給馬克西莫維奇鑑定 (巧合的是,不管是伊藤還是矢田部,兩個人把同樣的植物栽培在同一個地方,並且寄給同一個人研究)。

1888年(明治21年)3月,馬克西莫維奇回覆指出,「這個物種應屬於小檗科的新屬,建議命名為Yatabea japonica Maxim.,但在正式發表前請再寄送一份花朵標本。」得知此事的伊藤篤太郎意識到自己最初發表的Podophyllum japonicum不是小檗科的一種,而是新屬,並且新屬將獻名給矢田部教授。同年10月,他在英國植物學期刊《Journal of Botany, British and Foreign》提出了新屬Ranzania T.Itô ,此名稱獻名給本草學家小野蘭山 (Ono Ranzan),並將先前發表的Podophyllum japonicum T.Itô ex Maxim. (1887) 轉移至此新屬中,重新定名為Ranzania japonica (T.Itô ex Maxim.) T.Itô (1888)。由於馬克西莫維奇發表的的Yatabea japonica Maxim. 發表時間較晚 (1891),熟知法規優先權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名稱的下場是什麼—只能作為Ranzania japonica的異名存在了。矢田部教授得知此事後相當憤怒,從此之後禁止伊藤篤太郎進入植物學教室。戶隱草因此又有了「破門草」的名稱,而這個事件,便以破門草事件這個名稱流傳了下來。

不過為何矢田部要對這個學名如此在意?歷史上被歸併或是競爭發表的植物相當多,為何破門草事件成為鬧得這麼大的事件?原因可能在於1890年發表的「矢田部宣言」。

矢田部良吉等日本學者,剛開始在了解外國植物學家命名的植物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要檢閱模式標本就必須出國,也難以取得相關記載。他們僅能檢討自己採集的標本是否符合他人記載的種類,即便他們覺得可能是過去未曾發現的種類,也無法獨立發表。由於缺乏可比較的模式標本和可靠的資料,加上嚴重缺乏文獻,他們只能將標本寄給外國專家請求鑑定。然而,隨著需要鑑定的標本數量增加,得到回覆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1890年(明治23年),矢田部良吉發表了「泰西植物學者諸氏に告ぐ」(A few words of explanation to European botanists)的英文宣言,這篇文章發表於《植物學雜誌》第四卷第四十四號,後人多以「矢田部宣言」稱之。以下是宣言的要點:

「我已經研究日本植物十年了,在此期間遇到了不少有疑點的植物。我曾將這些植物標本寄給歐美的學者請教,但很少能得到滿意的回答,這讓我非常失望。我開始在帝國大學收集植物標本。以前,日本連一份值得參考的標本都沒有,也缺乏相關文獻。然而,現在我已經收集了相當數量的標本和文獻。因此,我決定對我認為是新種的植物直接命名並發表,而不再麻煩歐美學者。不僅是新種,還有些是新發現於日本的植物。植物學雜誌將陸續發表這些論文,因此我認為有必要解釋一下原因。我要進行這樣的大膽舉動有兩個理由:一是我有一些樂於受訓練且能提供良好幫助的夥伴,我自身的研究也在快速進步;另一個理由是我正在準備三部包含單種誌(物種專著)在內的著作。」

或許是提出了這麼強豪的宣言,矢田部需要一些「業績」來證明這個宣言所言不虛,因此破門草對他來說是如此重要 (或許馬克西莫維奇獻名給他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才會對伊藤的作為如此憤怒吧!有關這件事的始末,其實有個人相當詳細的記載了下來。那個人是誰呢?當然就是當時也在東大植物學教室活動的牧野富太郎

有關牧野富太郎,其實前面思薇寫的幾篇文章,已經相當立體的介紹了這位大師。前面介紹的書《山林花草追尋記》中,也收錄了不少牧野的著作。不過有關牧野的生平,除了日方製播的晨間劇「爛漫」以外,日前在臺灣出版的小說《植物學家》,也有詳細的介紹。

會與這本小說接觸到,也是相當難得的緣分。幾個月前,在出版社擔任編輯的朋友,問我有沒有空審定一本由另一個出版社預計出版的小說,內容是有關牧野富太郎的一生。不過因為出版在即,時間相當緊迫,可能沒辦法像先前的稿件一樣有很充裕的審定時間。我考慮了一下,想著「雖然時間很趕,不過還是想試試看」的心情,接下了這個委託。現在看來,審定這本書大概是我今年最棒的閱讀體驗之一了!雖然全文長度超過十萬字,但是在編輯和翻譯的用心努力之下,整本小說閱讀起來相當流暢,人物形象也很立體,一邊閱讀一邊審定,能夠審定這麽棒的書,實在是相當難得的緣分和體驗。閱讀這本書,可以很完整的認識牧野富太郎這個人、他的個性、以及稱為瘋狂也不為過的一生,在他長壽的人生旅途中,發生了更多比破門草事件更離奇的事情。總之,我個人相當推薦這本書,不管你是否對牧野富太郎有興趣,也不論是否看過爛漫、或是牧野的任何著作,即使單純作為一本小說,都是很值得閱讀的作品,就是這麼的棒。

東京大学植物標本室に関係した人々


地名植物學:以能高為名的植物

在臺灣的植物當中,有很多種類都是以地名為名,例如臺灣扁柏 (Chamaecyparis obtusa var. formosana)、玉山筷子芥 (Arabis lyrata ssp. kamtschatica) 或是台東龍膽 (Gentiana tenuissima) 等。有些地名因為開發時間早、地區廣大、或是交通便利容易造訪等原因,所以留下較多的採集記錄,因而有比較多以該地區為名的植物,例如阿里山、玉山、巒大等。「能高」也是屬於這個範疇的名稱,在臺灣的植物之中,留下了不少蹤跡。這篇文章就來探討,這些名為「能高」的植物有哪些?又有什麼特色呢?

有關能高這個地名的由來,目前並沒有比較明確的說法,不過從這個名稱使用的歷史看來,應該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地名。在日本時代,能高山更是與新高山、次高山並列的三高山的有名存在,所以有許多以能高為名的植物,並不是讓人意外的事。

能高山是臺灣著名山岳,許多植物均以其為名,照片中為能高主峰。

根據調查的結果,在臺灣的維管束植物中,共有30種植物在學名或俗名中有「能高」二字,有的是現在仍然使用中的名稱,例如能高灰木、能高金絲桃;有的已經很少使用,如能高碎雪草、能高芋蘭,這些名稱多半在學名整併後,使用了另一個更加常用的俗名,使得這個名稱不再使用。以下將這些名稱分成不同的類別介紹:

一、源自於學名

  1. 現行學名

    1. 能高灰木 Symplocos nokoensis (Hayata) Kaneh.
    2. 能高山茶 Camellia nokoensis Hayata
    3. 能高佛甲草 Sedum nokoense Yamam.
    4. 能高蟹甲草 Parasenecio nokoensis (Masam. & Suzuki) C.-I Peng & S.W. Chung
    5. 能高大山紫雲英 Astragalus nokoensis Sasaki
    6. 能高羊耳蒜 Liparis nokoensis Fukuy.
    7. 能高金絲桃 Hypericum nokoense Ohwi
    8. 能高刀傷草 Ixeridium transnokoense (Sasaki) Pak & Kawano
    9. 泛能高山茶 Camellia transnokoensis Hayata
    10. 能高黃菫 Corydalis nokoensis Hayata*
    11. 這些名稱目前仍在使用,學名和俗名中均含有「能高」。

  2. 目前該學名已被合併不再使用

    1. 高山粉蝶蘭/能高粉蝶蘭 Platanthera transnokoensis Ohwi & Fukuy.=Platanthera sachalinensis F. Schmidt
    2. 長柄冷水麻/能高冷水麻 Pilea nokozanensis Yamam.=Pilea angulata (Bl.) Bl.
    3. 臺灣山菊/能高山菊 Ligularia nokozanensis Yamam.=Farfugium japonicum (L.) Kitam. var. formosanum (Hayata) Kitam.
    4. 能高籟蕭 Anaphalis transnokoensis Sasaki=Anaphalis royleana DC.
    5. 小實女貞/能高女貞 Ligustrum nokoense Masam. & Mori=Ligustrum sinense Lour. ex Dence
    6. 嫩莖纈草/能高纈草 Valeriana nokozanensis Yamam.=Valeriana flaccidissima Maxim.
    7. 臺灣胡頹子/能高胡頹子 Elaeagnus nokoensis Hayata=Elaeagnus formosana Nakai

這些學名(前面的部分)目前已經被併入另一個種類(後面的部分),連帶中文名稱也不再使用。不過,有趣的是,能高籟蕭是在學名變更後,仍然保留中文俗名的唯一案例。

天池山莊旁的能高灰木 (Symplocos nokoensis)

二、模式標本採自能高 

這些植物的中文俗名中有「能高」,但是在現行學名及其同物異名中並沒有包含以能高為名的學名。經查證,其現行學名或是同物異名的模式標本來自能高山區。

  1. 能高鬼督郵 Ainsliaea paucicapitata Hayata
  2. 能高芋蘭/禾草芋蘭 Eulophia ramosa Hayata=Eulophia graminea Lindl.
  3. 能高春茅/臺灣黃花茅 Anthoxanthum viridescens Honda=Anthoxanthum horsfieldii (Kunth ex Benn.) Mez var. formosanum (Honda) Veldkamp
  4. 能高碎雪草/玉山碎雪草 Euphrasia matsudae Yamam.=Euphrasia transmorrisonensis Hayata
  5. 能高懸鉤子/梣葉懸鉤子/紅狹葉懸鉤子 Rubus rubroangustidolius Sasaki=Rubus cardotii Koidz.
  6. 能高鱗毛蕨/近中肋鱗毛蕨 Dryopteris costalisora Tagawa
  7. 能高懸鉤子/虎婆刺 Rubus croceacanthus Lévl. var. glaber Koidz.=Rubus croceacanthus Lévl.

這些種類和前面的第二種狀況相同,許多種類的學名都已經被整併,使得中文俗名也不再使用。其中僅有能高鬼督郵和能高鱗毛蕨仍然是使用中的學名。

三、學名中有,但是俗名中沒有能高

  1. 玉山擬鱗毛蕨 Dryopteris nokoensis Tagawa=Dryopteris transmorrisonensis (Hayata) Hayata
  2. 臺灣鹿藥 Smilacina nokomonticola Yamam.=Maianthemum formosanum (Hayata) LaFrankie
  3. 華胡枝子 Lespedeza chinensis var. nokoensis Ohwi=Lespedeza chinensis G. Don

這些學名中含有「能高」,但對應的中文名稱中卻沒有。

四、原因不明

  1. 能高山杜鵑/玉山杜鵑 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Hayata
  2. 能高薔薇/太魯閣薔薇 Rosa pricei Hayata

這些植物很有趣,儘管完全找不到和能高相關的明確證據,但因其分布於能高山區,也許因此得名。

這篇文章其實是幾年前爬能高安東軍之後,下山就開始構思的題目。不過有別於先前巒大山為名的植物的文章,在初步收集資料後發現其實複雜得多,所以草草把學名先整理下來就丟到硬碟的深處。直到最近又遇到以能高為名的植物,才又重新檢視這個主題,把相關資料順勢找一找,把文章寫出來。途中還有一些有趣的小發現一併記錄在這裡:這些植物的發表時間大多都落在1920年之後,應該與能高越橫斷道路的修築有關。其二,過去能高的範圍可能比現稱者廣泛,甚至包括某些海拔較低的地區,這點可以從這些植物中亦包括少數分布於中低海拔的種類得知,例如能高山茶、禾葉芋蘭等種類。

   *能高黃菫是一個相當謎樣的種類。雖然現有的資料來源均指出這個種類是由早田文藏(B. Hayata)所發表,但關於這個植物的具體資訊,如發表時間與文獻,目前仍處於未知的狀態。根據本文中提及的所有學名的發表時間,可以推測,早田氏在1911年至1920年之間發表了一系列以能高為種小名的植物。然而,在這個時期的主要著作,如《臺灣植物圖譜》和《臺灣植物資料》中,都沒有記載這個名為能高黃菫的學名。

   英文版《中國植物誌》的作者將這個種類合併到臺灣黃菫(Corydalis balansae),但未交代這一合併的理由,因此從這裡也無法得到更多相關資訊。

   有趣的是,谷千秋等人在1975年曾經發表了有關本種生物鹼的研究,並在植物體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生物鹼,並命名為nokoensine。根據該文獻,研究材料來源於1970年在南投的雲海地區採集(推測為能高越嶺道西段的雲海保線所附近),確實是被長期稱之為能高的地區。然而,這些材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能高黃菫,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