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種?解析臺灣原生風箱樹的多樣性
風箱樹在臺灣的茜草科是相當有名的植物,這種美麗的樹木經常被栽種在全台各地的公園,尤其是在生態池畔。這種植物雖然在都市裡欣欣向榮,但在野外卻瀕臨滅絕,這樣的對比著實令人驚訝。這種現象讓人不禁好奇,其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風箱樹和其他具代表性的植物如流蘇樹(Chionanthes retusus),以及近年來廣受歡迎的水蓮(Nymphoides hydrophylla),都展示了類似的生存對比。
風箱樹的形態在臺灣的茜草科中獨具特色,對生長橢圓形的葉片以及平行且下凹側脈,讓它的葉片形似番石榴,因此又有一個稱號—水芭樂。而由無數白色花朵組成的醒目頭狀花序,確實讓人一眼就能辨認出這種植物。然而,正因為風箱樹的形態如此突出,我們似乎忽略了臺灣是否尚有其他原生的風箱樹。然而,2023年發表的一篇針對風箱樹屬的研究文章,揭示了一些新的觀察和線索。

風箱樹屬 (Cephalanthus) 是茜草科中的一個小屬,擁有6到7種植物,分布於亞洲、美洲和非洲。2023年,阿根廷學者Romero等人重新訂正了風箱樹屬的分類地位,並發表了一個產於非洲的新屬Sylvainia (僅有一種S. natalensis)。比起這個新屬,對於臺灣來說,更值得關注的是風箱樹屬的分類訂正。根據研究結果,風箱樹屬共有六種植物,美洲與亞洲各擁有三種。讓人意外的是,其中竟有兩種分布於臺灣。我們長久以來常認為臺灣僅有風箱樹 (C. tetrandrus (Roxb.) Ridsdale & Bakh.f.)**,而Romero等人認為臺灣還有另一種光葉風箱樹 (C. glabrifolius Hayata)。
過去臺灣植物誌將光葉風箱樹視為風箱樹的同物異名,但Romero的研究指出它們之間有顯著差異。首先,風箱樹的葉片兩面皆有毛,而光葉風箱樹的葉正面光滑,僅在葉脈上有稀疏的毛。其次,風箱樹的葉背有毛叢形成的蟲室 (domatia,線繪圖顯示在葉片基部的位置),而光葉風箱樹沒有。花部構造上的差異也很明顯,例如風箱樹的花托筒為杯形且較小 (1.3-1.5 mm),而光葉風箱樹的花托為倒卵形且稍大 (1.6-1.8 mm)。其他結構如花冠裂片、花冠筒等也具有一定差異。Romero指出Ridsdale在1976年的研究中,將光葉風箱樹併入風箱樹,但他未能分析相關的模式標本,且低估了某些重要形態特徵,可能導致做出錯誤的分類處理。Ridsdale的研究或許也被臺灣植物誌的作者參考,所以也採取了相同的處理方式。

根據Romero等人引用的標本,光葉風箱樹在臺灣的分布相當廣泛。然而檢視目前臺灣風箱樹的照片後發現,它們似乎大多是風箱樹。因此,光葉風箱樹在臺灣的具體分布範圍和族群數量仍有待進一步調查。值得注意的是,光葉風箱樹是由早田文藏於1920年發表的新種,模式標本來自台北古亭。然而,現今古亭地區的高度都市化程度,光葉風箱樹在應該早已在當地滅絕。雖然風箱樹在臺灣的族群已經相當稀少,或許仍有機會從這些殘存的族群中,發現兩種風箱樹的蹤跡也說不定。
風箱樹與光葉風箱樹的研究提醒我們,植物保育的急迫性往往超前於我們對稀有物種的全面理解。在我們尚未充分研究其各地族群的形態差異和分類地位時,這些植物可能已悄然消逝。風箱樹或許算是幸運,儘管野外族群稀少,但至少還在生存,並藉由人為的栽培與保種進行保護。然而,臺灣還有許多不那麼顯眼的稀有植物,其命運更需要我們密切關注。
近年來,許多公民科學家的力量投入,使得許多臺灣植物的族群現況日益明朗。令人欣慰的是,許多過去被認為稀有的植物,依然被發現在臺灣的某些角落悄然生長,甚至獲得了國家公園或保護區的庇護。然而,仍有許多物種的境況相當嚴峻,急需我們立即投入保育行動,以確保這些珍貴的生命能夠延續於自然界。
**過去臺灣使用的風箱樹學名為C. naucleoides DC.,然而這個名稱的模式與產於美洲的C. occidetalis L. 相同,也因此為該名稱的多餘名。目前臺灣的風箱樹使用的學名應為C. tetrandrus。
Romero et al. 2023. Sylvainia, a new monospecific genus within the subtribe Cephalanthinae (Rubiaceae, Naucleeae). https://doi.org/10.5091/plecevo.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