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長得太像怎麼辦?
所有修過植物分類學的學生,大概都曾經經歷過背學名的地獄,雖然說現在的教育傾向理解而不推崇背誦,不過一些常見植物的學名還是免不了要記下來。不過植物分類學可是一門發展了超過三個世紀的學問,歷來發表過的學名多不勝數,這麼多發表過的學名裡面,有沒有剛好拼字完全一樣的呢?答案是當然的,而且其實還不少,這類名稱又稱為同名 (homonym),根據命名法規第53條款的規定,這種同名的狀況中,比較晚發表的名稱是不合法的,必須提出一個替換名 (replacement name) 來代替使用。
不過當遇到的是長得很像的學名,這種狀況就有點討厭了,因為理論上只要拼字不是完全一樣的學名,都應該被視為不同的名稱,所以只要發表過程合於法規,就會是一個合法的學名。這種案例非常得多,例如說Prunus armeniaca和P. americana或是P. caroliniana和P. carolinae等,儘管這些名稱可能源自於不同的語源或是意義,然而長得很像還是讓人非常容易搞混。以臺灣的植物為例的話,大概就是一堆以臺灣 (Formosa) 為名的種小名 (species epithet) 最容易讓人搞混了。
有鑑於此,法規中的第53條款中,說明這類過於相似的名稱,如果已經造成應用上的混淆時,那麼可以把較晚發表的名稱視為同名處理。不過由於這種相似性是否會造成混淆實在很難認定,所以法規的53.4條也說明,當有這類狀況的疑慮時,可以把案例提交給法規的總委員會 (general committee) 審查,如過經投票通過,那就會做成約束性的決議,並且記錄在附錄II中。
以下就以一個臺灣的案例來說明實際執行起來的流程和狀況。臺灣胡頹子 (Elaeagnus formosana Nakai) 和蓬萊胡頹子 (E. formosensis Hatus.) 是兩種臺灣的特有種胡頹子,很明顯,兩個種類的種小名都是源自於臺灣(Formosa)這一名稱,且語法上都屬於形容詞。但一個是以形容物種來源的形式(formosensis,意為「來自臺灣」),而另一個則是直接以「福爾摩沙」相關的形容詞形式(formosana,意為「臺灣的」)來表述,所以被認為是容易混淆的學名。黃增泉認為這種狀況應該可以根據法規的規定,將晚發表的E. formosensis視為E. formosana的同名,因此在2002年提出了一個E. formosensis的替換名E. ohashii,即大橋胡頹子,語源是紀念日本東北大學的大橋廣好 (H. Ohashi) 教授。

不過究竟這個名字的替換是不是有必要的呢?中國學者鄧雲飛在2007年向IAPT的總委員會,針對上述兩個名稱的混淆問題提出申請。鄧雲飛在提出的申請說明中表示:
最近,我注意到 Elaeagnus formosensis的命名問題。在胡頹子屬 (Elaeagnus ) 中,有兩個源自「Formosa」的名稱,即 E. formosana Nakai和 E. formosensis Hatus.。Huang依據第53.3條規定,將這兩個名稱視為同名,並提出以新名稱 E. ohashii Huang 取代 E. formosensis的名稱。
然而,我認為這兩個名稱不應作為「同名」處理,因為它們代表「Formosa」的兩種不同型式。這與第53條範例第9例中 Lysimachia hemsleyana Oliv.和 L. hemsleyi Franch. 的情況類似,既然上述兩者不被視為容易混淆的名稱,那麼本案例中的E. formosensis和E. formosana也不應該。因此,E. ohashii 是一個多餘的名稱 (superfluous name)。我的理解正確嗎?
維管束植物命名委員會 (Nomenclature Committee for Vascular Plants) 針對這件申請投票,投票結果有8票贊成、10票反對的狀況下,認為這兩個名字不致造成混淆,根據投票結果,E. ohashii應該作為一個多餘名看待。而總委員會在2019年的報告,也再次的確認了這個結果。目前,這個案例已經列在法規的附錄七當中。
這個案例展現了植物命名法規在處理相似名稱時的審慎與複雜性,並且彰顯了法規的核心理念,即保持學名使用的穩定性。透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命名法規不僅是植物學家在學術研究中的工具,更是在維護命名秩序與促進國際合作上的重要基石。隨著更多新物種的發現與分類,命名法規也會持續演變,但其核心精神——穩定性與精確性——將始終是分類學的指引。
Brummitt, R.K. 2007. Report of the Nomenclature Committee for Vascular Plants: 58. https://doi.org/10.1002/tax.562032
Barrie, F.R. 2011. Report of the General Committee: 1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tax.60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