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學名?正式中文名?中文學名?很容易搞混但又很容易遇到的問題
雖然在上一篇已經稍微的談過有關俗名與學名的差別,不過上次的內容比較像教科書上的說法,但是實際上使用的時候,好像又沒有這麼簡單,常常發現同一種植物有好多個學名,可是以前上課的時候,不是說每一種生物都只有一個學名嗎?然後又有人會說某某植物的俗名叫OO,但是學名叫XX。阿學名不是拉丁文嗎?為什麼這個學名是中文?林林總總的問題總是困擾著愛好者,然後就不了了之,反正能溝通就好了,搞不清楚好像也不會造成什麼麻煩。各位是否也為這種植物的姓名學深深的困擾呢?別怕,這篇就要針對這些問題好好的說明。
一種植物可能有一個以上的學名嗎?
上一次談過,每一種植物都只有一個學名,這個學名是由拉丁文構成,並且要符合規定,才能夠正式作為學名使用。從這樣的原則來看,一種植物應該都只有一個正式流通的學名,對吧!但事情通常沒有這麼簡單,常常可以在查詢某種植物的學名時,找到兩個或甚至更多個流通使用的學名,不是說學名是唯一的嗎?怎麼會這樣?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分類地位還不穩定的緣故。什麼是分類地位不穩定呢? 就是各個研究者對於某種植物應該用哪個學名還沒有一定的共識。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這裏舉一個常見的狀況為例來說明:想像有某種植物廣泛的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好了,它可以適應多種不同的環境,相對的形態也因而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不同的分類學家,可能因為所在地域的差異與資訊流通的落差,發表了不同的學名。這個時候可能就有複數的學名在流通,直到有人大範圍的研究了這個類群,才可能使這些學名的使用趨於統一。
是否有除了拉丁文以外的學名?
先說結論,沒有。所有非拉丁文的名稱,都屬於俗名而非學名。那麼這樣的誤會是怎麼來的呢?可能是源自於某些種類的植物有一個以上的俗名,例如常見的菊科植物兔兒菜,別名又稱小金英,然後其中有一個俗名「看起來」比較「不俗」,所以就被當成是學名,但其實這些名稱都只是眾多俗名的其中一個。同理,由於俗名並沒有一個官方的系統,因此也沒有所謂的正式中文名這個東西。可能有人會覺得植物誌或簡誌上的中文名稱看起來比較「正式」,所以有此一說,但是這些文獻在植物的中文名稱,通常是採用比較不易混淆且有系統性的方式來處理,例如杜鵑花屬 (Rhododendron) 屬的植物通常都稱為XX杜鵑,所以會有相對正式的感覺吧!
不過,雖然理論上俗名可以有很多個,但是站在研究者的立場上,不希望某一種植物的俗名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過多的俗名可能會造成使用上的混淆,讓人懷疑這些俗名究竟是不是同一種植物,所以俗名即使沒有使用上的規範,還是應該秉持著一個慎重的態度來使用較好。
臺灣特有種植物的名字裡一定有「臺灣」嗎?
最後來談談筆者多年來經常被詢問的一個問題,就是臺灣特有種的植物,名字裡一定有「臺灣」嗎?其實這個答案是不一定,不論是俗名或學名,其實都沒有規定某個地區的特有種,名稱裡一定要有該地區的名稱。舉例來說,很多臺灣特有種的名稱中是沒有臺灣的,例如紅檜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牛樟 (Cinnamomum kanehirae) 或尖葉槭 (Acer kawakamii) 等。反之,有許多非特有種者,反而名稱中有臺灣二字,例如臺灣朴 (Celtis formosana)、臺灣馬桑 (Coriaria intermedia) 及臺灣月桃 (Alpinia formosana)等,所以光就俗名及學名都沒有辦法清楚的指明是否為特有種的唷。那麼為何這些植物的名字裡都有地名呢?原因是許多種類在發表的時候,常用最初採集的地名作為種小名,然後中文名稱又來自於這些學名,所以自然名字裡也就有地名的成分了。
俗名與學名不同的是,俗名並沒有一套法規來規範使用的方式,應用上比較自由,因而易生混淆,但是只要記得本文的內容,應該可以輕易的區分學名與俗名。這次雖然討論一些兩者使用上的問題,但應該還有很多問題是本文未能提及的,各位可以在留言裡提出來,有機會可以再另行討論囉~
本文最初於2017.7.27與7.29刊登於同名專頁
餐桌上的植物第三彈!莓果、漿果與berry
餐桌上的植物第三彈來了!這次要談的是「莓果」的主題,不過有別於以往,這次並非要介紹莓果的種類或分布,而是要澄清一個長期以來的誤用被當成冷知識的錯置。你是否看過以下這則這則報導呢?如果沒有,那麼建議花一點時間稍微閱讀一下,再繼續看本文。
Berry惹的禍?
這一切的起因,都來自於一個英文單字—berry。這個英文單字如果翻譯成中文,比較普遍的方式被翻譯成莓果,如果是植物學相關書籍,在專有名詞裡大概都是使用漿果。譯為莓果的由來難以考據,但可能是來自於草莓的英文strawberry,可能順理成章的就將berry譯為「莓」了。所以例如blackberry、cranberry、gooseberry等植物的中文名稱都有莓字。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因為俗名並沒有規範用法,只要不造成混淆,其實要怎麼用都沒太大問題。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berry的一般定義是:任何肉質的果實 (特別是可食用的) 都貫稱為berry。所以在英文的俗名裡,berry廣泛的應用於稱呼很多種類的果實,除了前述的例子,wolfberry (枸杞)、elderberry (接骨木果)、mulberry (桑椹),甚至杜松子的英文都稱為Juniper berry,這些種類的共同特性,就如同上述的定義一般,都具有肉質可食的特性。
但是從上述的內容看來,中文的「莓果」一詞其實沒有辦法完全的對應到英文的berry,因為莓果一詞,其實不包括所有小型且多汁的食用果實,很多英文裡以berry結尾的種類,其實中文不常被稱作XX莓,而是有自己的名稱,例如枸杞、桑椹、越橘、醋栗等。
a
植物學上的berry
植物學上的berry—漿果,有相對嚴謹的定義,根據Spjut (1994) 的定義,berry必須具有以下特徵:
- 不開裂的單果,具有一至多數種子,鑲嵌在肉質的果肉當中。
- 內果皮通常< 2 mm厚。
- 內部的果皮通常不分化為硬質內核或空腔。
所以根據這個定義,草莓、覆盆子、桑椹都不是漿果,因為它們都不是單果 (由單一子房授粉後發育而成)。也不是漿果。杜松子就更不用說了,它是裸子植物,看起來像果肉的柔軟部分其實是種皮。
哪裡出了問題?
看到這邊,可以歸納成以下結論:英文裡的berry有兩種定義 (一般),中文翻譯的berry也有兩種,其中可以直接對接的只有植物學上的berry=漿果這個用法。而該報導裡的錯置就在於把中文的莓果一詞取代了植物學上的漿果這個用法,所以就會造成草莓不是「莓果」,香蕉才是「莓果」的這種錯誤解釋。
根據教育部的字典,「莓」的字義有二:一種是形容茂盛肥美的樣子,另一個解釋即指草莓這個植物。也就是說,中文裡的莓當作名詞本就包含草莓、覆盆子這類今天被稱為莓果,所以説如果草莓不是莓果,也不太符合一般俗名的用法,所以還是避免用植物學的定義來套用「莓果」一詞比較好,只是徒增困擾罷了。
參考文獻
Spjut, R. W. (1994) A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fruit types.
Britannica, The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Berr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0 Jul. 2019,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berry-plant-reproductive-body. Accessed 27 July 2021.
水稻?rice?Oryza sativa?一種植物怎麼有這麼多名字阿?
各位,好久不見~
小編最近忙著各種搬家事宜,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各位是不是很期待呢?這次的主題是有關植物學名的由來以及命名,相較於前幾次的內容,這次會稍微難一點,不過別擔心,我會盡量深入淺出的慢慢介紹,讓大家都能理解。
學名是什麼
還記得國中上生物課的時候,老師會告訴我們,所有生物的名稱都區分為俗名 (vernacular name) 和學名 (scientific name),植物也是一樣,同一種植物常有很多不同的俗名以及可能是唯一的學名。例如常吃的水稻,在不同的語言裡可能就有rice或イネ等不同的稱呼方式,但在學術研究或是跨語言溝通的場合,如果要一一確認彼此用的名稱是不是指同一種植物,會花掉很多時間且容易造成困擾。因此,在比較正式的文獻和場合中,通常使用學名,彼此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講的是同一種植物,使溝通更為順暢。
那麼學名到底是什麼呢?學名是根據一套國際通用的法規所制定的名稱,每個分類群原則上都只有單一名稱,除了少數例外。構成學名的語言是拉丁文,若使用的詞源不是拉自拉丁文 (例如地名或人名),那就必須依據一定的規則拉丁化後使用。每個分類位階 (界門綱目科屬種等) 都有各自的學名,這裡以種 (species) 為例,解釋學名的構成。種的學名是由屬名與種小名 (種加詞 species epithet) 合成,以水稻的學名Oryza sativa為例,Oryza是稻屬的屬名(也就是稻屬的學名),是一個名詞,首字需大寫;而sativa是種小名,可以是形容詞或名詞,首字不用大寫。一般來說,屬以下的學名必須斜體,在書寫時通常以底線代替,但許多文獻中現已不採用此種做法。
俗名與學名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覺得,那就都用學名就好啦,還有需要俗名嗎?確實,學名的優點就是方便使用,但如同各位所知,學名本身是拉丁語或是經過拉丁語化的詞所構成,並非熟悉的語言。因此在使用上,必須學習另外一種語言,要花相當大的精神和時間,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對於專業的研究者來說,並非容易的事,如果對於一般愛好者來說,就更困難了。此外學名的流通通常僅止於少數人中,但俗名可能廣泛的流通,所以俗名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仍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另外,俗名由於常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密切,所以該名稱有文化上的背景與意涵,在人文科學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價值。以杜鵑花為例,杜鵑這個名字和一則中國的傳說有關,而別名映山紅則是描述開花的時候滿山都可見,彷彿把山都映紅了一般的盛況。杜鵑這個名稱,也沿用了好幾百年之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相關的記載。所以,俗名除了稱呼的功能之外,也常有很深的文化內涵。
本文最初於2017.5.10刊登於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