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 leaf-3248514.jpg

分類學議題是什麼?那可以吃嗎?

好的,我們終於又寫稿了,這陣子實在是想不到什麼有趣的議題來寫成稿件,想寫的議題感覺又過於艱澀,但有鑒於這個粉專一直以來都是走一個相當hard core (假裝親民) 的路線,所以就還是來一點硬硬的內容吧!
回顧以往寫的文章,我發現從來沒談論過分類學議題是什麼?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的開版文章,說到分類學的工作包括鑑定 (identification)命名 (nomenclature)歸類 (classification)敘述 (description) 嗎?簡單來說,只要是問的科學問題指涉到以上四個工作的其中之一者,都算是分類學議題。所以近似種的辨別算是分類問題 (鑑定問題)、討論某種植物的學名是否有需要轉移是分類議題 (命名問題)、討論某個屬的範圍是否需要重新界定是分類議題 (歸類問題)、某個類群在文獻中紀錄的花部形態有誤 (敘述問題),這些議題都算是分類學議題。

不過就像在討論科學問題的時候常問的那個問題,在此也一樣適用,也就是:什麼樣的問題算是一個好的分類議題?答案其實也和好的科學問題一樣,需要有明確的問題內涵,而不是一個發散的問題結構。在此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百合科 (Liliaceae) 現在還有到底變成什麼樣子?」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不知道問題所要問的目的是什麼 (雖然分類學者好像都很有默契的知道要回答APG系統的相關內容)?但如果換個方式來問,這問題大概就會比較明確:「百合科 (Liliaceae) 在APG系統中的範圍到底變成什麼樣子?」雖然APG系統有好幾個版本,但至少可以就APG系統裡百合科範圍的演變回答,問題變得具體許多。
除此之外,分類議題的內涵還可以繼續延伸到比較操作面的部分,這個就留待下次再談囉~

本文最初於2019.7.21刊登於同名專頁


brown wooden drawer

Accepted names真的可以accept嗎?

嗯哼,由於先前實在太久沒有更新,所以疚之心發作,所以又來講故事 (說好的學名呢?)。這次要來談的確實是跟學名有關的問題,但跟學名的歷史無關,反而跟分類學工作中的「歸類 classification」比較相關。

最近有許多分類學機構建立了非常好用的網站,讓以前要翻遍各種文獻才能得到的珍貴資料,現在只要查詢這些網站,就可以輕易地獲得。這類網站包括The Plant List, TROPICOS, IPNI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 Index), 這些網站的功能大多都是提供某個分類群有關學名的基本資料,功能大同小異,但是收錄的學名數量有點落差。這類網站的功能主要包括:

  1. 提供完整的學名、命名者的標準縮寫、發表文獻,以及該文獻名稱的縮寫與全銜
  2. 該學名的合法性
  3. 該學名的不同組合
  4. 原始文獻的全文
  5. 模式標本的相關資訊

以筆者最常用的網站TROPICOS來說,能夠提供的資訊包括1-5五項,其中4要看該文獻的著作權是否可自由利用,有的話網站上才會提供;5則是要看資料庫有沒有收錄到相關資訊。但TROPICOS的缺點在於,相較於IPNI而言,收錄的學名較少。而IPNI雖然收錄的學名較多,但提供的資訊較少,所以可以使用其中一個當主力網站,其他的網站當做備用。

什麼是Accepted name(s)

但像TROPICOS或The Plant List的查詢結果,常發現有個synonym和accepted names的資訊,意思是同物異名和接受名。滿多人看到這兩個標籤,就自動以為這就是最新或最正確的處理,如果有個與常用的現行學名不同的狀況發生,可能還會公告周知深怕他人不知這重大發現,有些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還會拿這個說人家都已經併掉了只有我們還在用這個學名,台灣的學者真是不用心還是外國...(以下自動消音五千字,你懂的)。

但是各位鄉親,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太容易取得的東西通常有鬼這句話絕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如果不是這樣,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這邊的同物異名跟接受名前面只要加上「在下列文獻中」這幾個字就會自動破解了,意思是這邊的同物異名跟接受名的處理,其實是收集自一些已經發表的文獻中的處理,所以這些accepted names下面都有標註出處,就是這樣的道理。此外,這些網站畢竟是人工維持的,所以經常沒有辦法即時的更新到最新的資訊,這是很正常的。

如何看待這類網站

那麼,應該如何來看待這類網站呢?這類網站提供的資訊中,最方便的當然是找到原始文獻的出處還有前述的相關資訊,這些訊息對於初步了解一個學名非常有用。對於網站上提供的訊息,將之視為收集不同研究提供的處理方式就好,如果是感興趣的類群,再繼續追下去,了解這個處理的背景以及想法。此外,網站上提供的任何資訊,還是需要交叉比對確認正確性。

以上就是我對這類網站的一點心得,這篇本來想要簡短一點的講完,結果又寫了一堆,希望能夠解答大家的疑惑,下次見囉~

 

本文最初於2017.12.1發表於同名專頁


leaves, plant, nature-4395694.jpg

分類學可以幹嘛?讓你不會吃到姑婆芋呀~

大家還記得前些日子發生的姑婆芋誤食中毒事件嗎?姑婆芋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觀賞植物,它的葉片寬大且平整又無毛,所以除了觀賞之外,也很常被拿來墊一些蔬果或是魚肉之類的用途,在野外遇到下雨的時候,還可以拿來當傘呢!不過我們今天的主題不是要談論姑婆芋的用途,而是讓我們來聊聊分類這件事。

分類是什麼?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分類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發生的事,我們常常把生活中的事物歸類為不同的類別,例如房子、冰箱、電視、汽車、杯子、蘋果...等等,都是對特定類別的事物的一種稱呼。藉由這樣的過程,我們得以從每一個事物的名稱進而聯想進而了解它的的功能或是指涉的意涵,然後認識這個世界的萬物,所以分類其實算是人的一種本能,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那麼分類學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藉由分類,知識體系得以建立
就如同我們剛剛所談的一樣,我們藉由比較及區分異同來認識這個世界,當我們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生物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也是藉由比較各種生物的差異,進而把這些生物歸類,然後認識各種生物。這個把各種生物依據不同屬性個別命名的學科,我們就叫做分類學 (taxonomy)。一般而言,我們把分類學的工作分為三類,分別為鑑定 (identification)、命名 (nomenclature, 也有學者譯為名制) 及歸類 (classification)。有的時候還會加上敘述 (description),也有人會把這四項縮寫為D.I.N.C.表示。
在下一次的介紹中,我會依序的介紹各項工作所關切的內涵,以及各項工作之間的相關性。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7.2.24於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