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世界的植物-台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由何而來」是一個人類歷史上不斷出現的疑問,不管是對於自身或是周邊事物,我們都有一種想要探討起源的衝動,探討這些事物在經歷了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後,如何由最初的樣貌逐漸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態。

在生物界的各種研究領域中,便有一個探討這類議題的專門,稱之為生物地理學 (biogeography)。生物地理學是一個專門研究生物的起源以及分布的學科,在過去,學者通常是根據化石、地質搭配現生的分布來探討特定種類在地球上的起源以及播遷歷史。但現在由於生物技術的演進,使得我們得以利用生物的遺傳訊息更深入的研究這些議題。

本書作者即為對生物地理學相當有興趣且熟稔的學者,他在這本書上,想要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台灣高山植物的多樣性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經常聽到台灣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但卻鮮少有專門的書籍告訴我們到底這樣的多樣性是如何形成的。過去我們的教科書對於台灣高山植物的來源通常僅有簡單的說明主要是跟喜馬拉雅地區有相當的關聯,起源於末次冰期遺留下來的種類。但若我們想想,台灣的位置位於東亞島弧的中央,北有日本、南有菲律賓,這樣的地理位置,難道高山植物的來源就這麼單一嗎?當然不是,而是充滿了各種時空上的巧合,才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貌。

作者試圖將台灣高山植物的來源做大致上的分類,並且輔以各類相關的研究,說明這些植物是如何來到台灣並定居於此。從以上的介紹看來,或許會讓人以為是一本艱澀的科普書,但其實文字相當流暢,故事性也相當充足,比起許多翻譯腔濃厚 (還可能誤譯) 的外國科普書,這本由台灣人寫的文字就相對親近得多。不管你是對植物有興趣,或是對台灣本身的歷史有興趣,都非常推薦你來看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往後走到台灣的任何一座高山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橫貫時空的連結。

本文最初於2020.4.5刊登於同名專頁


早田文藏與巒大山

臺灣原生近五千種的維管束植物之中,有不少種類的名稱都冠有地名,常見的地名如玉山、阿里山、烏來等,也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如水社、平遮那、八芝蘭等。在這麽多的地名之中,有個頻繁出現的地名就是「巒大山」,雖然以此地命名的植物不算多,但很多都是鼎鼎大名且常見的種類,例如巒大秋海棠、巒大越橘、巒大紫珠等。這個地名在植物愛好者的耳中當然是有名到不行,但我在上次的西巒大山之行後,就想說到底台灣有多少以巒大為名的植物呢?
根據線上的學名資料庫的結果,這些學名中有巒大之名的植物幾乎全發表自一人之手,即早田文藏 (Bunzo Hayata),這些種類的標本採集時間多半是在1908年,即早田氏至巒大山區採集的那趟旅程,這趟旅程的同行者包括森丑之助與稻村時衛 (可能還有草野俊助)。其中絕大多數的種類發表於1911年的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Formosa,包括下列種類:

1. Rubus randaiensis—Randaizan, U. Mori et B. Hayata, Aug. 1908 (no. 7001)
2. Callicarpa randaiensis—Randaizan, U. Mori, Aug. 1908 (no. 7023)
3. Dendrobium randaiense—Nanto: Randaizan, T. Kawakami et U. Mori, Juli. 1907.
4. Smilax randaiensis—Randaizan, B. Hayata et U. Mori, Aug. 1908 (no. 7016)
5. Hypericum randaiense—Randaizan, U. Mori et B. Hayata, Aug. 1908 (no. 7108)
6. Vaccinium randaiense—Randaizan, T. Kawakami et U. Mori, Aug. 1908 (no. 7004)
7. Quercus randaiensis—Tokunsha, as pedem montis Randai, S. Kusano, Feb. 1909
8. Swertia randaiensis—Randaizan, U. Mori et B. Hayata, Aug. 1908 (no. 7114)
9. Cinnamomum randaiense—in monte Randaizan, B. Hayata et U. Mori, Aug. 1908 (no. 7017)
10. Lindera randaiensis—Randaizan, S. Kusano, 1908
11. Maesa randaiensis—Randaizan, U. Mori et B. Hayata, Mart. 1908 (no. 8547)
12. Pyrus aucuparia var. randaiensis—Randaizan, U. Mori et B. Hayata, Aug. 1908 (no. 7027) 此即巒大花楸,由小泉源一 (G. Koidzumi) 於1913年轉移至花楸屬並提升為種,而為現在使用的學名Sorbus randaiensis
而早田氏又於1915、1917及1920年發表了
13. Sageretia randaiensis—Mt. Randaisan, B. Hayata et U. Mori, Aug. 1908 (no. 7008)
14. Rhododendron randaiense (不合法名)
15. Illicium randaiense—Randaisan, Manapan, B. Hayata et U. Mori, Aug. 1908
等三種植物,此後,再以巒大為名的植物僅有佐佐木舜一發表的
16. Begonia randaiensis Sasaki (1928)—based on B. ferruginea Hayata (這是B. ferruginea L.的後出同名)。Randaizan, U. Mori et. B. Hayata, Aug. 1908 (no. 7128)(其實應該還是算在早田氏的身上,佐佐木氏是將這個種類以合法的學名發表)
和正宗嚴敬發表的
17. Hugeria randaiensis Masam. (1932)(沒有查到引證的標本)

順帶一提,有名的巒大杉Cunninghamia konishii Hayata根據早田氏在1908年採集的標本發表,而是小西成章在前一年的五月在巒大山區採集,由早田氏發表的新種。但早田氏在1908年到巒大山區有沒有看到這個種類呢?當然有,他在發表時附的照片就是在這個時候拍到的。
而除了這些冠上巒大山為名的植物之外,早田氏在1908年的這趟其實還採集到很多各種類的植物,這裡就不一一羅列,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一下臺灣植物圖譜或是早田氏的其他著作,應該會有很多發現。

本文有關早田氏的採集行程參閱早田文藏 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一書 (吳永華,2016)。

本文最初於2021.3.15刊登於同名專頁


pink green and yellow plastic straw lot

從塑膠吸管之亂來看看這些莖中空的植物們吧

最近流行的話題不外乎是限用塑膠吸管以及衛生紙搶購這兩件事了,有點讓人意外的是,限制使用塑膠吸管 (只有內用) 竟然引發了不小的衝突,例如有人提出說法是使用其他可重複使用材質的吸管是圖利廠商,或是這些號稱環保的吸管並非比較環保等種種說法,總之各方論點討論得頗為火熱。

本文無意整理各方觀點比較好壞,但藉此可以來看看,有沒有哪些植物的莖是中空的,並且適合作為吸管來使用的呢?

首先登場的當然是竹子,竹子中空的特性被用作各種工具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不管是水管、火管、杯子、或是作為各式各樣的烹飪器具,竹子都能包辦。但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竹類植物,若要用做吸管,似乎是太粗了點,就算是比較細的桂竹,直徑都還有五公分呢!那有沒有更細的竹子呢?當然是有,例如內門竹Arthrostylidium naibunensis、莎勒竹Schizostachyum diffusum、包籜矢竹Pseudosasa usawai、台灣矢竹Sinobambusa kunishii和玉山箭竹Yushania niitakayamensis。筆者曾經使用莎勒竹的竹稈作為吸管,其實效果還不錯,重量雖然重了點,但質地十分堅韌,是吸管的好選擇。

接下來就是古~~老的先民智慧,也是最早的吸管—麥稈啦!吸管的英文straw,在古英語的中有”stems or stalks of certain species of grains (特定穀物的莖或稈)”的意思,而這個字作為吸管的意思使用,則是1851年之後的事。雖然沒有指明特定的種類是哪種,但從栽培的廣泛程度來看,指的很有可能是小麥 (Triticum aestivum) 的麥稈。麥稈的質地不如竹稈堅固,但質輕生長速度快是它的優點,雖然直徑較細,但足以應付多數飲品。而實際上也有廠商實際生產並販賣這種吸管,不過筆者還沒實際試用過,不知道效果如何?
另外一些可能可以拿來用的選項包括許多朋友都推薦的空心菜 (真心覺得只是因為第一個想到它)、荷花的葉柄、蓮藕 (誤)、通草 (比較適合當水管)。蘆葦似乎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既不像空心菜偏向草質且有乳汁的問題,又比竹稈輕盈,有機會應該來試用看看。
以上介紹了一些筆者覺得可能可以代替吸管的植物,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什麼想法呢?

本文於2018.3.1發表於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