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rice?Oryza sativa?一種植物怎麼有這麼多名字阿?
各位,好久不見~
小編最近忙著各種搬家事宜,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各位是不是很期待呢?這次的主題是有關植物學名的由來以及命名,相較於前幾次的內容,這次會稍微難一點,不過別擔心,我會盡量深入淺出的慢慢介紹,讓大家都能理解。
學名是什麼
還記得國中上生物課的時候,老師會告訴我們,所有生物的名稱都區分為俗名 (vernacular name) 和學名 (scientific name),植物也是一樣,同一種植物常有很多不同的俗名以及可能是唯一的學名。例如常吃的水稻,在不同的語言裡可能就有rice或イネ等不同的稱呼方式,但在學術研究或是跨語言溝通的場合,如果要一一確認彼此用的名稱是不是指同一種植物,會花掉很多時間且容易造成困擾。因此,在比較正式的文獻和場合中,通常使用學名,彼此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講的是同一種植物,使溝通更為順暢。
那麼學名到底是什麼呢?學名是根據一套國際通用的法規所制定的名稱,每個分類群原則上都只有單一名稱,除了少數例外。構成學名的語言是拉丁文,若使用的詞源不是拉自拉丁文 (例如地名或人名),那就必須依據一定的規則拉丁化後使用。每個分類位階 (界門綱目科屬種等) 都有各自的學名,這裡以種 (species) 為例,解釋學名的構成。種的學名是由屬名與種小名 (種加詞 species epithet) 合成,以水稻的學名Oryza sativa為例,Oryza是稻屬的屬名(也就是稻屬的學名),是一個名詞,首字需大寫;而sativa是種小名,可以是形容詞或名詞,首字不用大寫。一般來說,屬以下的學名必須斜體,在書寫時通常以底線代替,但許多文獻中現已不採用此種做法。
俗名與學名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覺得,那就都用學名就好啦,還有需要俗名嗎?確實,學名的優點就是方便使用,但如同各位所知,學名本身是拉丁語或是經過拉丁語化的詞所構成,並非熟悉的語言。因此在使用上,必須學習另外一種語言,要花相當大的精神和時間,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對於專業的研究者來說,並非容易的事,如果對於一般愛好者來說,就更困難了。此外學名的流通通常僅止於少數人中,但俗名可能廣泛的流通,所以俗名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仍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另外,俗名由於常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密切,所以該名稱有文化上的背景與意涵,在人文科學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價值。以杜鵑花為例,杜鵑這個名字和一則中國的傳說有關,而別名映山紅則是描述開花的時候滿山都可見,彷彿把山都映紅了一般的盛況。杜鵑這個名稱,也沿用了好幾百年之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相關的記載。所以,俗名除了稱呼的功能之外,也常有很深的文化內涵。
本文最初於2017.5.10刊登於同名專頁
慢慢來比較快,鑑定的水磨工夫
又到星期天晚上了,依照慣例,我們要來談談分類學的工作。今天要來聊聊讓人又愛又恨的鑑定工作。
鑑定 (identification) 指的是把找到的植物材料,根據特徵 (通常是形態) 來判斷屬於哪個種類的過程。鑑定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很多東西的幫忙,例如相關的文獻資料、照片、標本,或是求助相關的專家等。為什麼說鑑定令人又愛又恨呢?鑑定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找到正確名稱的成就感,伴隨著一種暢快的感覺,確實讓人欲罷不能。當難度越高 (不論是植物本身很難鑑定、或是鑑定的材料本身很爛),這種感覺就跟著越強烈。而且常常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又會意外發現一些未曾注意的有趣植物,常常一搞起來就沒日沒夜、廢寢忘食。恨的是本來覺得好像很特別的植物,找到答案時發現只是一個很常見的種類;又或者難度突破天際,連縮小範圍的頭緒都沒有,這種時候的無力感也令人感到相當絕望。
如何訓練鑑定的能力
不過在分類學的工作中,要把鑑定工作做得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累積相關經驗,特別是野外經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雖然有文獻可以幫忙,不過各種類的形態並非一成不變,同一種植物可能因為生長的環境,而有不同的變異。這些變異可大可小,因此必須經常到野外觀察,累積觀察經驗了解各種植物的變異範圍,日後在鑑定的時候才能更得心應手。除此之外,在觀察的時候除了植物本身以外,所處的生長環境也盡可能的了解一下,可以更好的掌握在不同環境中植物的變異。
那麼,去哪裡觀察比較好呢?這裏的建議是不管哪裡都去,每個地方的環境不同,會孕育不同種類的植物,即使是大都市中的公園,也有可能有出乎意料的發現。例如過去被認為人為干擾嚴重的公墓,近幾年反而成為植物觀察者的熱門地點,許多原本認為植物種類並不豐富的地方,可能蘊藏著意想不到的寶藏。因此哪兒都去,除了豐富自己的經驗,並且還可以磨練眼睛的掃描能力。即使是去同樣的地方,不同的時間去可能發現不同的種類,也可以觀察同樣的物種的物候變化。如果要更好的增進鑑定的能力,除了到野外實際觀察外,拍照和製作標本是不可少的,這兩項對於鑑定來說,都能夠有更好的觀察成效。製作標本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可能比較困難,可以用拍照部分取代。現在手機的拍照功能日新月異之下,拍照的門檻大幅降低,而照片記錄的環境和植物特徵,都比文字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比較。
拍照的時候要拍什麼?
現在照相器材與技術門檻降低,用手機就可以輕易的拍出相當高品質的照片,但是要拍出一張可供鑑定的照片,仍有許多需要注意的要點。首先,很多人知道花是主要的鑑定特徵,所以常常只拍了花的照片,但有的時候光有花,還是沒什麼用。所以比較安全的拍法如下:植物的全株、帶花和葉片的枝條 (特別是植株高大的木本植物)、葉片的正面和背面、花序、花的正、側、背面 (可以清楚顯示花萼、花瓣、雌雄蕊等特徵)、果實、種子等,以上各個部位盡量都記錄下來,有的時候會缺少其中的幾個部位,這也不要緊,盡量把能夠記錄到的部位都記錄下來吧!自然攝影中心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拍照準則,在此提供參考。如果真的沒辦法記得這些事項,那麼記得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從大到小的盡量多拍一些照片,等到日子久了,自然也就知道拍照的訣竅了。除此之外,我們有的時候還會針對特定植物的重要特徵拍攝,例如蓼科的托葉鞘 (ocrea) 常常是鑑定的重要根據,所以在拍照的時候會特別拍攝這個特徵。照片的整理也是後續的工作之一,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更能夠有助於往後的鑑定工作,所以不光是拍照,整理也是很重要的呢!
熟悉基本的專有名詞
對初學者來說,植物分類學的形態專有名詞多如牛毛,光看就覺得頭痛。但只要鑑定的時間夠久,就會發現這些都是繞不開的,因為有的時候要精確的鑑定,就要透過熟悉這些專有名詞和文獻對話,才有可能正確的鑑定出來,所以熟悉一些基本的專有名詞,是相當重要的事。
鑑定這個工作真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能夠快速的鑑定出來,靠得是長年累積的經驗,這些幕後工作都是一點一點的累積而成,需要很有耐心的投入,才會有好的成果,而這些都只有自己經歷過才知道阿!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7.3.12於同名專頁
這裡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你看到了什麼呢?
又到了星期日的夜晚,這個週末有去哪兒看看植物嗎?是不是覺得圖鑑或書本上對於植物的敘述常讓人對不太起來呢?這次就讓我們來談談分類學上相當重要卻又容易被忽略的敘述工作吧!
敘述 (description) 是一段描寫植物外觀的文字,它的功能是在繪圖之外,把植物各部位的形態特徵記錄下來,特別是一些繪圖上難以精確表示的數據資料,可以很有效的記錄下來。敘述的內容與長短常因文章的篇幅而有差異。例如台灣植物誌第二版中的物種敘述相當詳細,但在簡誌中就相當簡化,只留下重要的鑑定特徵以方便使用。
敘述的書寫順序與方式
一般而言,敘述的順序是由習性、根、莖、葉、花序、花、果實、種子等順序進行,簡單來說就是由營養器官到繁殖器官,由大到小的順序分別描述各部位的狀態,有的時候還會在最後加上染色體套數,但由於該特徵的取得較不容易,所以並非必要。根據不同文體的需求,可以用各種語言寫作。比較通用是用英文的電報體 (telegraphic) 來寫,這種文體著重名詞和形容詞的搭配,省略其它詞類,因此可以精簡文章篇幅,也讓敘述有一定的書寫規則,比較的時候比較容易找到類似的段落。中文的寫作方式也類似於此。雖然敘述的寫作不難,但是魔鬼藏在細節之中,要注意的點還是不少。書寫敘述時,必須注意是否有該類群特別著重的特徵,例如龍膽科 (Gentianaceae) 的花萼、樟科 (Lauraceae) 的各輪雄蕊的方向及花藥室數等,在描寫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這些特徵。此外要注意是否有該類群敘述時的慣用語,例如錦葵科 (Malvaceae) 植物的小苞片常稱為副萼 (epicalyx),如果有類似情形,那盡量使用在研究這個類群時的專有名詞較佳。如果需要敘述複數類群的時候,注意特徵在描寫的順序要盡量一致,最好連特徵後面的狀態和數值的格式都一致,原因和前述一樣,互相比較的時候比較好找。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寫之前先確立寫的格式,然後依據這樣的格式來寫,就不會漏掉重要的特徵,內容也不會亂。
敘述的重要性
敘述似乎只是一段描述形態特徵的文字,在攝影技術越來越發達的現在,真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且不說攝影的呈現與器材和個人技術高度相關,敘述的重要性在現代仍然無可取代。根據命名法規的條款,新的名稱的發表必須附有形態的敘述或是重要特徵的輯要,才符合有效出版的要件,2012年之前甚至還要用拉丁文書寫呢!敘述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在實務上,模式標本固然重要,但是許多模式標本上難以觀察的特徵,研究者或轉而從作者的敘述中找尋蛛絲馬跡,所以敘述不只是發表上的儀式性要件,更是實務上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之一。
敘述常因為內容與長度,使讀者下意識的排斥,轉而容易比較的照片或圖版。但是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並比較敘述,可以有效地精進對各種植物了解的程度,也可以發現很多照片中無法呈現的細節。敘述的寫作非常繁瑣,需要兼顧特徵的全面性,常常掛一漏萬。這裏提供一個不錯的模板,就是臺灣植物誌第二版工作指南*,根據這份文件的內容書寫敘述,應該可以寫出一個平實的敘述,只要再注意其他特殊的特徵就可以了。
敘述是一個低調但又必要的存在,下次在文獻中看到它,除了美麗的照片和手繪圖之外,不妨也稍微認真的閱讀一下,或許可以發現驚喜的細節呢!
*該指南可以在黃增泉 (1993) 植物分類學—臺灣維管束植物科誌一書中找到。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7.3.5於同名專頁
分類學可以幹嘛?讓你不會吃到姑婆芋呀~
分類是什麼?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藉由分類,知識體系得以建立
一百年前的標本可以幹嘛?
百年前的標本究竟可以做什麼呢?長期以來,標本館典藏的標本雖然在分類學的研究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別是模式標本更是凌駕於所有其他標本的地位之上。標本除了提供給分類學家進行形態學的比較研究外,比較為人熟知的功能包括長時間尺度上的物候調查、物種的分布紀錄、某地區的生態功能指標等,多半是從標本本身的狀態與紀錄提供的時間、地點等資訊延伸而來的應用。
過去基於技術與知識的限制,加上認為標本館的保存方式相對不利於遺傳物質的完整性,所以對於從標本館的標本中取得遺傳物質來說,並不受到青睞,儘管標本館的館藏量常可在短時間之內提供相當的材料量,但研究人員仍對它們興趣缺缺。近幾年由於技術的發展,使得從臘葉標本中抽取一定品質的DNA甚至RNA成為可能的事,利用這種方式取得的DNA或RNA通常稱為古DNA (ancient DNA) 或古RNA (ancient RNA)。這些研究人員取得遺傳物質的範圍比想像中的還要廣,除了臘葉標本外,只要是可能留有目標物種遺傳物質的保存方式,他們可能都會試試試看。
不過這樣的研究方式,在植物分類學的應用狀況如何呢?今年有個研究為我們一個提供相當好的案例:
來自非洲的案例
禾本科 (Poaceae) 的蘆竹亞科 (Arundoideae) 是一個分類相當混亂的類群,這可能跟過去許多研究中,將難以歸類的種類都放到其中有關,也因此,這個亞科也曾被戲稱為垃圾桶 (dustbin group)。但過去幾年來的研究,隨著相關研究的進展,除了兩個非洲的種類外,該亞科中的親緣關係也逐漸地被解開。這兩個非洲的種類分別是Leptagrostis schimperiana和Piptophyllum welwitschii。這兩個種類都是單型屬,也就是屬內僅有這個種,所以也沒有其他近緣種可供比較,加上兩個種類最近期的採集紀錄距今都長達150年以上,顯示野外材料的難以取得。由於野外材料的不可得,研究人員試圖從這兩個種類的模式標本裡取得DNA,並利用高通量定序的方式取得葉綠體基因組的訊息,整合其他蘆竹亞科的種類,重建親緣關係樹以闡明兩個種類的地位。
結果可以說是順利也不順利,怎麼說呢?研究人員成功的定序了Leptagrostis schimperiana的葉綠體基因組並建構了親緣關係樹,但另一個種類Piptophyllum welwitschii就沒有成功取得相關資料。所幸,研究人員還檢視了51個形態特徵,並利用最大簡約法 (maximum parsimony) 重建了基於形態上的親緣關係樹。就L. schimperiana的狀況來說,不論是遺傳或是形態的親緣關係樹都指出本屬應該屬於Crinipedeae族,另一方面,雖然P. welwitschii僅有形態資料,但根據形態資料重建的親緣關係樹仍指出該屬也是Crinipedeae族的成員。自此,這兩個懸宕150年的屬在蘆竹亞科中的分類地位終於獲得證明。
這個案例很好的提供了古DNA在植物分類學上的應用,但由於個別標本館保存狀況的不一致,使得能否順利取得相關資料仍有很大的變數。即使如此,我們仍可想像該技術在未來對於植物分類學研究的影響。
本文原於2021.6.11刊登於同名專頁
延伸閱讀:Systematics of extinct grass species resolved with sequencing of 167-year-old herbarium specimen
參考文獻:Hardion et al. 2021. Plastome sequencing of a 167-year-old herbarium specimen and classical morphology resolve the systematics of two potentially extinct grass species.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95:115-123.
餐桌上的植物第二彈!!生活中的蔥屬植物
相隔了許久之後,餐桌上的植物終於迎來第二彈了!大家是否還記得在許久之前的茴香呢?這次要推出的是同為常用的辛香料—蔥。蔥的味道是台灣乃至許多地區的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嗅覺記憶,這些料理若少了蔥的點綴,就彷彿失去了重要的靈魂配料。除了蔥以外,大蒜、洋蔥、紅蔥頭也在不同的料理中擔任重要的角色。但有時蔥蒜對料理初學者來說,辨識它們是相當困難的考驗,更別說後頭還有一大堆林林總總的變化。因此,這次就來好好的盤點這些混淆視聽的蔥屬植物~
蔥屬植物 (Allium) 的分布與特徵
蔥屬植物 (Allium) 屬於石蒜科 (Amaryllidaceae),全世界大約有750-800個野生的種類。這屬植物通常偏好乾旱的環境,以北溫帶的種類較多,特別是中亞和地中海等季節性乾燥地區,此外有少數種類亦產於南美和南非。台灣原生者有3種,特有種1種 (即玉山蒜 A. morrisonense)。
蔥屬植物的特徵除了帶有二烯丙基二硫 (DADS) 提供的熟悉味道外,植株常具鱗莖,由重疊的葉鞘構成類似莖的構造 (請參考蔥白的部分)、花序具有一個完全包覆的總苞等,都是它的重要特徵。台灣常見的種類包括蔥、蒜、洋蔥、韭菜、紅蔥頭以及蕗蕎、細香蔥等較少見的種類,以下分別介紹之:
台灣餐桌上的蔥屬植物
蔥 (A. fistulosum):蔥的特徵是植株基部通常不膨大,葉片通常直挺挺的,蔥綠的部分通常是藍綠色的色澤,並且多少有一些白粉。根據這些特徵可以很好的跟蒜苗區分,過去有些說法是蒜苗實心而蔥是空心,但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蒜苗的葉片也是空心,但由於是壓扁狀,所以才有是實心的感覺。近年台灣開始栽培大蔥,外觀看起來就像蔥放大了很多倍的樣子,那麼這還是蔥嗎?沒錯,大蔥是蔥的一個栽培的種類,較適應溫帶地區的環境,目前本地栽培的數量仍少。
大蒜 (A. sativum):大蒜在市面上能夠找到的販售型態有乾燥的鱗莖 (蒜頭)、新鮮的植株 (蒜苗) 以及較少見的花序 (蒜薹)。和蔥相比,蒜苗的基部通常稍微膨大 (有時很不明顯,請多到菜市場觀察),葉片是壓扁的筒狀,不被白粉,顏色是不帶藍色的草綠色。大蒜在台灣的產地主要在彰化到台南的北部,特別是沿海地區,這個區域的氣候相對乾燥,相當適合栽種大蒜。
洋蔥 (A. cepa var. cepa):洋蔥在市場通常僅販賣鱗莖,在產季的時候偶而會看有連同葉片販賣的植株,但數量較少。在台灣,洋蔥主要栽培在中南部與恆春,其中又以後者的產量較大。常見的洋蔥有黃白紫三種顏色,其中白色洋蔥的質地最軟,DADS的含量較少,所以吃起來比較溫和。紫洋蔥的含水量較低、質地較硬,相對刺激性也比較高,在許多料理中常用做紅蔥頭的代用品。
紅蔥頭 (A. cepa var. aggregatum):說到紅蔥頭,比較為人所知的應該還是在油蔥酥裡面的樣子,超市和市場裡也可以買到新鮮的紅蔥頭。新鮮植株即為珠蔥,通常是作為蔬菜來吃。紅蔥頭的栽培範圍和大蒜有點類似, 都在中南部的靠海的乾燥地區;但珠蔥的栽培規模較小,僅有零星的栽培。
韭菜 (A. tuberosum):韭菜是台灣常用的蔥屬植物裡唯一葉片扁平且實心的種類,在市場上可以買到寬葉 (約1公分)、窄葉 (約5 mm) 以及韭菜花等三個主要品種。 有的農友栽培時會使用黑網遮光 (主要是寬葉的品種) 使植株成為淺黃色的型態,這就是俗稱的韭黃,也因為它們特別的柔軟,所以通常有另外的外包裝。韭菜原則上是全年皆可生產的蔬菜,但冬天栽培者因為生長緩慢,所以植株柔軟口感佳,這也是為何民間傳說二月韭菜比較好吃的緣故。台灣的韭菜栽培區域主要在彰化、桃園、花蓮、宜蘭、新北等縣市。
蕗蕎 (A. chinense):蕗蕎傳入台灣的時間很早,應該是早期先民從中國引進來台栽培。目前,本種在台灣的栽培量不多,也不是日常食用的蔬菜或辛香料。主要食用方式包括鱗莖生食或加工醃漬後食用。蕗蕎和紅蔥頭類似,都有較狹長的鱗莖,但前者不具有紅色的鱗片,可以之區分。順帶一提,蕗蕎是日本鳥取縣鳥取市的市花,秋天的蕗蕎花海極其壯觀,不輸其他花卉作物呢!
細香蔥 (A. schoenoprasum):細香蔥屬於溫帶蔬菜,台灣的氣候並不適其生長,僅有相當零星的栽培。細香蔥顧名思義,葉片與蔥相似,兩者都有中空帶藍綠色的葉片,但細香蔥的個頭小了許多,通常也不會刻意培土產生蔥白。此外,細香蔥的花為桃紅色,與蔥的白綠色也所不同。
麥蔥 (A. macrostemon):又稱薤白,應該是台灣食用的蔥屬植物中唯一原生者,過去本種在台灣的分布狀況成謎,直到近年才有少量的族群被發現,屬於相當稀有的植物,自然在台灣也沒有相關的食用紀錄。本種較大的族群產於離島地區,尤以馬祖地區特別常見。島上的居民在清明節之前會採
集食用,因其葉片柔弱細長,故稱為麥蔥。本種的花序上常生有數量眾多的珠芽 (bulbils),這些珠芽掉落之後,即可藉由無性繁殖長出新的植株。
其實,本種在日本和中國等地被當作野菜,食用性應該相當好。近年來有推廣原生蔬菜的風潮,本種為台灣原生的植物,理論上應該相當適應本地的環境,或許不久之後,我們就可以在菜市場上買到這種新興蔬菜了呢!以上針對各種類的介紹都僅止於各種類相當粗淺的部分,其實主要還是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後,可以在菜市場裡買到想要的種類,這樣本文就功德圓滿了。從蔥屬植物悠久的栽培歷史來看,許多種類早已融入各地人們的生活文化之中,除了食用以外,醫藥、信仰、民俗、語言等各領域都有他們的影子,其實是個相當龐大、且又充滿迷人香氣的研究主題,或許有一天,「蔥學」會變成一門結合自然與社會科學的有趣領域呢!